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与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及子宫收缩异常有关,青春期女性常见;继发性痛经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盆腔慢性炎症等引起,各有其发病机制及影响因素,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25-45岁育龄女性,子宫腺肌病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盆腔慢性炎症可发生于有盆腔感染史的女性。
一、原发性痛经的原因
(一)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
1.机制:女性月经期间,子宫内膜会合成并释放前列腺素,尤其是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当它们合成与释放异常增多时,会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出现痛经。一般在青春期女性中较为常见,这与青春期女性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较高有关,年龄多在13-15岁左右开始出现痛经情况,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女性生育后前列腺素水平会趋于稳定,痛经可能会缓解。
2.影响因素:生活方式方面,过度劳累、寒冷刺激等可能会影响前列腺素的合成释放,比如经期受凉,女性接触寒冷环境后,可能会导致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加重痛经。
(二)子宫收缩异常
1.机制:子宫收缩不协调或子宫收缩过强都会引起痛经。子宫收缩过强时,子宫内压力增高,子宫肌层缺血,引发疼痛。例如,有些女性子宫收缩的频率和强度超出正常范围,就会导致痛经发生,这种情况在有子宫发育不良等情况的女性中可能更易出现,子宫发育不良可能从青春期就存在,影响子宫正常的收缩节律。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子宫收缩功能可能不稳定,容易出现收缩异常导致痛经;病史方面,如果既往有宫腔操作史,可能会引起子宫局部的改变,影响子宫收缩,增加痛经发生风险。
二、继发性痛经的原因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1.机制: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以外的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等。这些异位的内膜细胞也会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刺激局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25-45岁的育龄女性,年龄较大的育龄女性相对更易患上,从十几岁开始有月经后,随着时间推移,到生育年龄阶段发病风险增加。
2.影响因素:生活方式上,长期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增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病史方面,如果有经期从事剧烈运动等情况,可能会促使子宫内膜细胞异位种植,比如经期剧烈运动可能使经血逆流,导致子宫内膜细胞种植到其他部位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而引起痛经。
(二)子宫腺肌病
1.机制: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均匀增大、肌层肥厚。月经时,异位的内膜腺体出血,刺激子宫肌层收缩,引起痛经。多见于30-50岁经产妇,年龄较大的经产女性,由于多次妊娠、分娩及宫腔操作等,更容易出现子宫腺肌病,一般在生育后年龄增长过程中发病风险逐渐增加。
2.影响因素:病史方面,多次妊娠、分娩以及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会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使得子宫内膜更容易侵入肌层,从而引发子宫腺肌病导致痛经;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会增加子宫腺肌病的发病几率。
(三)盆腔慢性炎症
1.机制:盆腔内存在炎症,如盆腔炎性疾病未得到彻底治疗,炎症长期刺激盆腔组织,导致盆腔充血、粘连等,月经期间会加重充血和炎症反应,引起痛经。任何年龄有过盆腔感染史的女性都可能发生,比如年轻女性如果有不洁性生活史等,可能在性活跃期患上盆腔炎性疾病,进而发展为盆腔慢性炎症导致痛经,发病年龄多在性活跃的育龄期。
2.影响因素:生活方式上,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可能会引发盆腔炎症,比如性生活前后不注意清洗,增加细菌感染风险;病史方面,既往有盆腔手术史等也可能导致盆腔慢性炎症,盆腔手术可能会引起盆腔组织的损伤和感染,从而引发炎症导致痛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