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药物干预为主导包括心理治疗介入(如CBT-I、CBT、IPT)与生活方式规范(作息管理、适度运动、避免不良物质摄入、营造睡眠环境),药物干预分失眠相关及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相关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孕妇哺乳期女性、老年患者需多学科团队协作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并动态评估调整。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导的综合调整
1.心理治疗介入
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针对失眠,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与睡眠相关的不良认知(如过度关注失眠带来的后果)及行为(如在床上做与睡眠无关的事),建立规律睡眠模式,是循证医学证实的有效非药物失眠干预方法,适用于各年龄段失眠患者,尤其对失眠抑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睡眠改善有积极作用,需由专业心理治疗师实施。
认知行为疗法(CBT)与人际治疗(IPT):对于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CBT能帮助患者纠正负面思维模式,IPT则聚焦于人际关系问题对情绪的影响,两者均被证实可改善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状态,适用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通过专业心理治疗师引导,逐步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
2.生活方式规范
作息管理: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固定起床和上床时间,即使夜间睡眠不佳,白天也不宜过长时间卧床,以维持生物钟的稳定性,这对失眠以及情绪调节均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有睡眠-情绪循环问题的患者至关重要。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并有助于睡眠,但需注意避免临近睡眠时间剧烈运动,以免兴奋难以入睡。
避免不良物质摄入:减少咖啡因、尼古丁及大量酒精的摄入,咖啡因会干扰睡眠结构,尼古丁的提神作用可能影响入睡,酒精虽能使人初期困倦,但会破坏睡眠连续性,对失眠抑郁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睡眠和情绪调节产生不利影响。
睡眠环境营造:保持卧室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营造利于睡眠的物理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进而改善情绪状态。
二、药物干预的专业评估与应用
1.失眠相关药物:针对失眠症状,可在医生综合评估患者病情(包括年龄、性别、病史等)后,谨慎使用助眠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无效或病情特殊时才考虑药物,且需密切监测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
2.抑郁及双相情感障碍相关药物:
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等,用于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可稳定患者的情绪状态,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如年龄、性别、病史严重程度等)由医生评估后使用,因其可能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用于抑郁发作的治疗,但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使用需谨慎,避免诱发躁狂发作,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生依据患者全面情况开具,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
三、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儿童青少年: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心理疏导结合生活方式调整,谨慎使用药物,因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对其产生更显著影响,需严格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评估药物使用的必要性和风险。
2.孕妇哺乳期女性:使用药物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潜在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若必须用药,需由医生充分评估利弊,选择对母婴影响最小的药物及治疗方案。
3.老年患者: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下降,使用药物时需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如认知功能变化、心血管系统反应等,同时更强调非药物干预的基础作用,如在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支持方面给予更多关注。
4.多学科团队协作:无论何种人群,均需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护士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个性化综合治疗方案,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动态调整治疗计划,以确保治疗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