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发病受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及其他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因素具较高遗传性;神经生物学因素包括神经递质失衡及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心理社会因素涉及不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心理应激;其他因素包含孕期及围生期因素、饮食因素等,各因素均对多动症发病有重要影响,需关注相关高危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与注意力、行为控制等功能密切相关。多动症患儿可能存在这些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例如多巴胺转运体功能异常导致突触间隙多巴胺水平降低,影响大脑的奖赏系统和运动控制,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神经递质系统的发育程度不同,多动症患儿的神经递质失衡在不同年龄段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总体都会干扰正常的神经功能调控。
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大脑的额叶、基底节等区域与注意力、冲动控制等功能有关。多动症患儿的这些脑区可能存在结构上的异常,如额叶体积减小、基底节区域神经纤维连接异常等;在功能上,这些脑区的活动也存在异常,例如额叶在执行注意任务时的激活不足。年龄较小的儿童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认知和行为发展,而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异常可能会对学习、社交等方面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心理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多动症的重要诱因之一。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严厉或过度溺爱)、家庭经济状况差等都可能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例如,父母经常争吵、打骂孩子,会使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影响其心理和行为发展;过度溺爱可能导致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同性别儿童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可能有不同的应对方式,但家庭环境的负面因素都会对孩子的行为调节产生不良作用。对于家庭环境不佳的儿童,家长需要积极改善家庭氛围,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中的学习压力过大、教师教育方式不当等也可能引发或加重多动症症状。例如,教学方法单调、对儿童要求过高过严等,可能会使儿童产生厌学、抵触情绪,进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学校中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要求,学校环境的不适应更容易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学习状态,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社会心理应激:儿童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搬家、父母离异等社会心理应激事件,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加,从而诱发多动症。不同性别儿童对社会心理应激的承受能力不同,但任何形式的重大生活事件都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冲击。家长和学校应关注儿童在经历社会心理应激事件后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支持和引导,帮助儿童缓解压力,适应变化。
其他因素
孕期及围生期因素:母亲孕期吸烟、饮酒、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以及围生期出现早产、低出生体重、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情况,都可能增加儿童患多动症的风险。例如,母亲孕期吸烟会使胎儿暴露于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中,影响胎儿的神经发育;围生期的缺氧缺血可能会损伤胎儿的大脑组织,导致神经功能异常。胎儿在孕期和围生期的这些不良因素会对其出生后的大脑发育产生长期影响,进而增加多动症的发病几率,对于有这些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需要加强出生后的监测和早期干预。
饮食因素:有研究表明,饮食中摄入过多的含糖食品、添加剂等可能与多动症的发生有关。例如,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较大,影响大脑的能量供应和神经递质代谢;食品中的人工添加剂可能对儿童的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不同年龄的儿童对饮食的摄入和代谢有所不同,年龄较小的儿童更依赖于合理的饮食结构来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神经功能,家长应注意儿童的饮食均衡,减少高糖、高添加剂食品的摄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