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褥疮需先准确评估分期,再清洁消毒创面,定期翻身等局部减压并调整体位,应用湿性愈合疗法,保证营养支持,出现感染及时控制并合理用抗生素,同时老人皮肤脆弱要动作轻柔、关注整体健康、保持环境清洁舒适且家属等要有耐心细心照料促进康复。
一、创面评估与分期
首先要对老人褥疮进行准确评估与分期,根据褥疮的严重程度分为不同阶段,如Ⅰ期(淤血红润期)、Ⅱ期(炎性浸润期)、Ⅲ期(浅度溃疡期)、Ⅳ期(坏死溃疡期)以及不可分期和深部组织损伤期等,不同分期的创面处理方式有所差异,通过专业评估明确创面情况是合理治疗的基础。
二、创面清洁与消毒
清洁:对于创面的清洁,使用生理盐水等温和的液体进行冲洗,去除创面表面的污垢、坏死组织等。生理盐水冲洗可以避免对创面造成进一步的刺激,对于各期褥疮的创面清洁都适用,能保持创面相对清洁的环境,减少感染风险。
消毒:根据创面情况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如碘伏等。碘伏对多种细菌、真菌等有杀灭作用,且刺激性相对较小。在消毒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加重老人的疼痛和对创面的损伤,尤其对于皮肤娇嫩的老人更要注意力度。
三、局部减压与体位调整
局部减压:定期为老人翻身是重要的局部减压措施,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使用软枕、气垫床等辅助工具使受压部位减压,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导致褥疮加重或难以愈合。对于已有褥疮的老人,要特别注意受压部位的减压,根据褥疮的位置调整翻身和体位,确保创面不再受到压迫。
体位调整:根据老人的具体情况调整体位,如对于骶尾部褥疮的老人,可以采用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的体位,在仰卧位时在腰部下方垫软枕使骶尾部悬空;对于足跟部褥疮的老人,可采用足踝保持功能位,避免足跟受压的体位等,通过合理的体位调整来促进创面的恢复。
四、湿性愈合疗法应用
湿性愈合环境有利于创面愈合,可使用水胶体敷料、藻酸盐敷料等。水胶体敷料能够吸收创面渗出液,形成湿性环境,促进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对于Ⅱ期、Ⅲ期等创面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藻酸盐敷料对于有中度到大量渗出液的创面较为适用,能吸收渗出液形成凝胶,保持创面湿润,为创面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在使用湿性愈合敷料时,要根据创面的渗出情况和大小等选择合适的敷料,并定期更换,观察创面变化。
五、营养支持
老人由于长期卧床等原因,往往存在营养状况不佳的情况,而良好的营养支持对于褥疮的愈合至关重要。要保证老人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蛋白质是创面修复的重要原料,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有助于抗氧化和促进创面愈合。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如给予老人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及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对于进食困难的老人可能需要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
六、感染控制与抗生素应用
感染控制:密切观察创面情况,如出现创面红肿加重、有脓性分泌物、老人体温升高等感染迹象时,要及时进行处理。除了局部的清洁消毒等措施外,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感染的程度。
抗生素应用:如果明确有感染且需要使用抗生素时,要根据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但要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同时要注意老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老人的器官功能相对减退,在使用抗生素时要谨慎选择,以患者舒适度为标准,优先考虑对老人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七、特殊人群(老人)的温馨提示
老人皮肤较为脆弱,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对创面和皮肤造成额外损伤。要关注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老人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创面愈合。同时要保持老人居住环境的清洁、干燥、舒适,定期更换床单被褥等,为老人创造良好的恢复环境。对于长期卧床的老人,家属或护理人员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按照科学的护理方法进行照料,促进褥疮的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