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时喝酒短期看似能助眠实则是表面现象,长期会干扰睡眠结构、产生依赖和戒断反应、影响肝脏等器官功能间接影响睡眠。针对失眠应采取非药物干预,包括建立良好睡眠习惯(固定作息、创造舒适环境)和调整生活方式(适度运动、避免刺激因素),若失眠严重需寻求专业帮助,应采用科学健康方式应对失眠,而非靠喝酒。
一、失眠喝酒的作用及弊端
(一)短期可能产生的影响
少量饮酒在短期内可能会让人产生困倦感,似乎有助于入睡。这是因为酒精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使人的大脑活动减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更快进入睡眠状态。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并非真正改善了睡眠质量。
(二)长期的不良影响
1.干扰睡眠结构:长期喝酒会破坏正常的睡眠结构。正常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酒精会使NREM睡眠中的深睡眠期减少,而REM睡眠相对增加。深睡眠期是身体恢复精力的重要阶段,深睡眠减少会导致睡醒后仍感觉疲劳。同时,REM睡眠异常增加可能引发多梦、睡眠浅等问题,进一步加重失眠状况。有研究表明,长期饮酒者比不饮酒者更容易出现睡眠周期紊乱的情况。
2.产生依赖和戒断反应:酒精容易使人产生依赖,当身体对酒精形成依赖后,一旦停止饮酒,可能会出现戒断反应,如失眠加重、焦虑、手抖、心慌等症状。而且,随着对酒精依赖的加深,需要更多的酒精才能达到最初的睡眠效果,形成恶性循环,使失眠问题愈发严重。
3.影响肝脏等器官功能间接影响睡眠:喝酒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长期大量饮酒会损害肝脏功能。肝脏功能异常可能会影响体内一些激素的代谢和调节,而激素失衡也与睡眠障碍有关。例如,肝脏对褪黑素的代谢有重要作用,肝脏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褪黑素分泌和代谢异常,进而加重失眠。
二、针对失眠的正确应对方式
(一)非药物干预
1.建立良好睡眠习惯
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例如,每天晚上10点半左右上床,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长期坚持有助于调整生物钟,让身体形成固定的睡眠节律。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这个时间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但要保持相对稳定。比如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需要更早的入睡时间来保证充足的生长发育所需睡眠,一般小学生建议晚上9点前上床,中学生建议晚上10点前上床;成年人一般建议晚上11点前上床;老年人可以适当提前或根据自身睡眠情况调整,但也应尽量规律。
创造舒适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18-25℃较为适宜)。可以使用窗帘、眼罩来营造黑暗环境,使用耳塞来隔绝噪音。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
2.调整生活方式
适度运动:白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但要注意运动时间,避免在临近睡觉前2-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晚上更好地入睡,但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可能会影响入睡。例如,晚上7点左右进行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散步是比较合适的。
避免刺激因素:晚上避免摄入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物质,咖啡因存在于咖啡、茶、某些功能饮料中,尼古丁主要来自吸烟。同时,晚上应减少大量饮水,以免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
(二)如果失眠问题严重,需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通过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长时间无法改善失眠状况,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对于一些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失眠,如抑郁症、焦虑症等相关疾病导致的失眠,需要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例如,对于抑郁症伴发失眠的患者,可能会采用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方式来改善睡眠和抑郁症状。但在治疗过程中,会严格遵循医学规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而不是简单依靠饮酒来缓解失眠。
总之,失眠时喝酒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眠问题,还会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应该采用科学、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