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早产肺部发育不好插呼吸机有必要性,但存在气压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风险,可通过合理设置参数、严格感染控制、密切监测评估来降低风险,早产儿插呼吸机需精心护理,家长要配合医护并耐心等待其恢复。
一、新生儿早产肺部发育不好插呼吸机的必要性
新生儿早产肺部发育不好,也就是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情况较为常见,此时使用呼吸机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手段。因为早产儿肺部发育不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顺应性降低,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呼吸衰竭,而呼吸机可以辅助或控制呼吸,改善通气和氧合,保证机体的氧供和二氧化碳排出,是挽救早产儿生命的关键措施。
二、插呼吸机存在的风险
(一)气压伤
1.发生机制:由于早产儿肺部组织脆弱,呼吸机使用过程中如果气道压力过高,容易导致肺泡破裂,引起气胸、纵隔气肿等。例如,有研究表明,当气道峰压超过一定数值(如>25cmHO)时,早产儿发生气压伤的风险明显增加。
2.影响因素:与早产儿的胎龄、体重密切相关,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肺部组织越不成熟,越容易出现气压伤。同时,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合理,如吸气峰压过高、呼气末正压过高也会增加气压伤风险。
(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1.发生机制: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由于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细菌容易定植并侵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早产儿本身免疫功能低下,更容易发生VAP。比如,长时间使用呼吸机、气道分泌物引流不畅等都可能导致细菌滋生引发肺炎。
2.影响因素:包括侵入性操作频繁(如多次吸痰、气管插管时间长等)、病房环境消毒不严格、医护人员手卫生不规范等。早产儿的低体重、早产等因素也使其易患VAP。
(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
1.发生机制:长期使用呼吸机且高浓度吸氧等因素可导致肺部慢性炎症损伤,引起支气管和肺组织的纤维化,从而出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研究发现,早产儿使用呼吸机超过一定时间(如>72小时)且吸氧浓度较高时,BPD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2.影响因素:胎龄、出生体重是重要影响因素,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发生BPD的风险越高。此外,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如过高的气道压力、过高的吸氧浓度等也是导致BPD的危险因素。
三、降低风险的措施
(一)合理设置呼吸机参数
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如胎龄、体重、血气分析结果等精细调节呼吸机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峰压、呼气末正压、吸氧浓度等,尽量在保证有效通气和氧合的前提下,将相关参数调整至最低风险水平。例如,通过监测血气分析及时调整吸氧浓度,使其维持在合适范围(如25%-40%左右),避免过高浓度吸氧。
(二)严格感染控制
1.病房管理:保持新生儿病房空气洁净,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控制人员流动,减少探视,降低感染风险。
2.操作规范: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手卫生,在进行吸痰、气管插管护理等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及时清理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细菌定植的机会。
(三)密切监测与评估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早产儿的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时发现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早期迹象。
2.肺部情况评估:通过胸部X线等检查定期评估肺部情况,根据肺部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和治疗方案,尽量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降低长期使用呼吸机带来的风险。
四、特殊人群(早产儿)的温馨提示
早产儿本身身体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插呼吸机过程中更需要精心护理。家长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了解相关风险和护理要点,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做好早产儿的日常护理,如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过多不必要的刺激,同时要相信医护人员会尽全力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使用呼吸机挽救早产儿生命,并且要耐心等待早产儿逐步恢复,因为随着早产儿自身肺部的进一步发育和机体状况的改善,呼吸机使用相关风险也会逐渐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