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分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手术方法,通过建立门静脉与腔静脉分流通道降门脉压防并发症,有非选择性和选择性等术式,有适应证(如药物等治疗无效出血或重度未出血且肝功A、B级者)和禁忌证(如肝功C级、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存在肝性脑病、腹腔出血、分流道狭窄或闭塞等风险,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保障手术效果与预后。
手术原理
正常情况下,门静脉收集腹腔内除肝脏以外的大部分器官的静脉血回流至肝脏,当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压力升高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门静脉高压分流术就是人为地使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形成分流,让部分门静脉血流直接流入腔静脉,从而减少门静脉向肝的血流,降低门静脉压力。例如,将门静脉的主要分支与腔静脉的相应分支进行吻合,使高压的门静脉血液分流到低压的腔静脉系统中。
常见术式
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包括门静脉与下腔静脉端-侧分流术、门静脉与下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等。这类分流术能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但由于没有选择性地引流门静脉血流,会导致更多的门静脉血流直接进入体循环,使得向肝血流减少较明显,可能增加肝性脑病的发生风险。对于肝功能较差(Child-Pugh分级C级)的患者,非选择性门体分流术需要谨慎考虑,因为肝性脑病的发生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如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这种术式选择性地将胃底和食管胃底静脉的血液引流到体循环,而保留门静脉向肝的血流,从而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压力,同时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几率。对于肝功能相对较好的患者,选择性门体分流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但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对手术技巧要求较高。
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适用于药物、内镜等治疗无效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以及有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但尚未出血的患者。一般来说,患者的肝功能处于Child-Pugh分级A或B级,全身状况能够耐受手术的情况下,可考虑进行门静脉高压分流术。例如,Child-Pugh分级A级的患者,肝脏储备功能较好,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好,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而Child-Pugh分级B级的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更充分的评估和准备,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禁忌证:包括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有严重的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难以耐受手术的患者;门静脉血栓形成导致门静脉血流严重受阻但无法有效重建分流通道的患者等。对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的患者,肝脏已经处于失代偿状态,手术风险极高,术后发生肝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很大,因此一般不考虑行门静脉高压分流术。
手术风险与并发症
肝性脑病:是门静脉高压分流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分流术后大量门静脉血流绕过肝脏进入体循环,影响了大脑的代谢等功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认知功能减退等肝性脑病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肝性脑病的影响程度不同,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的进行性下降,而儿童患者则可能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和智力发展。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生风险进行评估,对于有较高风险的患者,需谨慎选择手术方式。
腹腔出血: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可能出现腹腔内出血,这与血管吻合口的情况、患者凝血功能等因素有关。如果患者凝血功能较差,术后发生腹腔出血的风险会增加。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凝血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需要密切关注凝血功能,采取相应措施预防腹腔出血。
分流道狭窄或闭塞:分流通道可能因为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成等原因发生狭窄或闭塞,导致分流术失败,门静脉压力再次升高,进而可能引发再出血等问题。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相关指标,如门静脉压力等,及时发现分流道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门静脉高压分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重要手段,但在手术的选择、实施以及术后管理等方面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因素,以最大程度地保障手术效果和患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