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遵循均衡原则控制热量分人群调整并增加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可结合力量训练且依个体状况调整)、药物治疗(有二甲双胍等多种类别及各自作用特点)、血糖监测(定期自我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并每3-6个月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管理(筛查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并针对性处理)、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孕妇优先饮食运动或胰岛素治疗、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低血糖风险、儿童2型糖尿病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药物谨慎使用)。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管理:遵循均衡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建议增加蔬菜(如绿叶蔬菜、非淀粉类蔬菜)、全谷物(如燕麦、糙米)、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的摄入,减少高糖、高脂、高盐食物(如甜品、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的摄取。不同年龄人群饮食需求有差异,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需保证生长发育营养供给同时控制热量;老年人则需兼顾消化功能调整饮食质地。
2.运动干预: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运动频率和强度需根据个体身体状况调整,例如体质较弱者可从低强度运动开始逐步增加;合并关节疾病的患者应选择对关节冲击小的运动方式,如水中运动。
二、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选择合适药物,常见药物类别包括:
1.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初始治疗的常用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磺脲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作用,但需注意可能引发低血糖等风险。
3.格列奈类药物:属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4.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延缓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失活,促进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5.GLP-1受体激动剂:可通过皮下注射发挥作用,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可能有减轻体重等额外益处,但需注意注射部位反应等问题。
6.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但可能有水肿、体重增加等副作用。
7.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从尿液排出以降低血糖,部分药物还具有降低血压、减轻体重等作用。
三、血糖监测
1.自我监测:患者需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根据病情调整监测频率。一般建议病情稳定者每周监测2-3天,每天监测2-4次;病情不稳定或调整治疗方案时需增加监测频率。
2.定期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每3-6个月检测一次,用于评估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一般建议控制在7%以下,但需结合患者年龄、并发症等情况个体化调整。
四、并发症管理
1.微血管并发症:定期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眼底检查)、糖尿病肾病(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等)、糖尿病神经病变(评估感觉、运动神经功能)。针对视网膜病变可根据病情采取激光治疗等;肾病患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控制血压等;神经病变者可使用营养神经药物等。
2.大血管并发症:关注心血管疾病风险,控制血压(目标值一般<140/90mmHg,合并肾病或糖尿病时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值<2.6mmol/L,合并心血管疾病时需<1.8mmol/L),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心血管疾病一级或二级预防。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降糖方案,如饮食运动结合或胰岛素治疗。
2.老年人: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低血糖风险,用药需从小剂量开始,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更需谨慎权衡利弊。
3.儿童2型糖尿病: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强调饮食均衡和规律运动,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