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出现咳嗽、鼻子呼噜响、打喷嚏可能由生理因素(鼻腔结构、奶液反流)、环境因素(空气刺激、温度变化)引起,需关注感染相关情况(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早期),家庭护理要调节环境温湿度、减少刺激物、清理鼻腔分泌物,还要观察症状变化,新生儿护理需格外小心,药物等干预要遵医嘱,注意保暖和休息。
一、可能的原因
(一)生理因素
1.鼻腔结构特点
新生儿的鼻腔相对狭窄,鼻黏膜柔嫩且血管丰富。出生后外界环境中的灰尘、冷空气等刺激容易引起鼻黏膜充血、水肿,导致鼻子呼噜呼噜响。同时,鼻黏膜分泌的少量黏液在狭窄鼻腔内积聚,也会出现呼噜声。而且新生儿的咳嗽反射还不完善,当鼻腔内有分泌物时,可能会通过反射引起咳嗽。另外,新生儿受到轻微刺激(如温度变化、灰尘等)时,容易打喷嚏,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防御反射,通过打喷嚏可以排出鼻腔内的异物。
2.奶液反流
新生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奶液反流现象。如果反流的奶液刺激咽喉部,可能会引起咳嗽。同时,反流的奶液可能会流到鼻腔附近,导致鼻腔分泌物增多,出现鼻子呼噜响和打喷嚏的情况。
(二)环境因素
1.空气刺激
新生儿所处环境中的空气过于干燥,会使鼻黏膜水分丢失,导致鼻黏膜干燥、结痂,引起鼻子不适,出现呼噜响、打喷嚏等情况,进而可能引发咳嗽。如果空气过于污浊,存在较多的粉尘、烟雾等,也会刺激新生儿的鼻腔和呼吸道,导致上述症状出现。例如,室内刚装修完,残留的甲醛等有害物质会刺激新生儿的呼吸道黏膜。
2.温度变化
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当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如突然变冷,会刺激新生儿的鼻黏膜,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缩、分泌物增多,出现鼻子呼噜响、打喷嚏,甚至可能引发咳嗽。比如从温暖的室内到寒冷的室外,温度的骤变就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这些症状。
二、需要关注的情况
(一)感染因素相关
1.上呼吸道感染
如果新生儿除了咳嗽、鼻子呼噜响、打喷嚏外,还伴有发热(体温高于37.3℃)、精神萎靡、吃奶量明显减少等情况,要警惕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如鼻病毒等,病毒感染会导致鼻腔黏膜炎症加重,分泌物增多,咳嗽也会因炎症刺激呼吸道而加重。
2.肺炎早期
部分新生儿可能在呼吸道感染的基础上发展为肺炎,除了上述症状外,可能还会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大于60次/分钟)、口周发青等表现。肺炎时,肺部炎症会影响气体交换,同时炎症刺激呼吸道也会引起咳嗽,鼻子的症状可能因呼吸道炎症蔓延至鼻腔而加重。
三、家庭护理建议
(一)环境方面
1.调节湿度和温度
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相对湿度在50%~60%。可以使用加湿器来增加空气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同时,要注意室内通风,但要避免让新生儿直接吹到冷风。例如,每天可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
2.减少刺激物
保持室内清洁,减少灰尘、绒毛等过敏原的存在。避免在室内吸烟,尽量不用有强烈气味的清洁剂等。
(二)鼻腔护理
1.清理鼻腔分泌物
当新生儿鼻子有较多分泌物导致呼噜响时,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滴鼻剂,先向鼻腔内滴入1~2滴生理盐水,等待1~2分钟后,使用婴儿专用的吸鼻器轻轻吸出鼻腔内的分泌物。操作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新生儿的鼻黏膜。
(三)观察与监测
1.观察症状变化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咳嗽频率、程度,鼻子呼噜响的情况是否加重,打喷嚏的次数,以及体温、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出现上述需要关注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四、特殊人群(新生儿)的温馨提示
新生儿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小心。如果使用药物等干预措施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新生儿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例如,不能自行给新生儿使用成人的止咳、通鼻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保暖,根据环境温度及时增减衣物,但不要过度包裹,以免影响新生儿的呼吸和散热。要保证新生儿充足的休息,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身体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