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好发于儿童的传染性疾病,有特定病因,有发热、咽峡部疱疹溃疡等症状,通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疱疹性龈口炎、手足口病鉴别,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要做好口腔、发热、隔离护理,可通过接种疫苗、培养卫生习惯、避免人群聚集预防。
病因方面
多种肠道病毒可引发该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组,如A2、A4、A5、A6、A8、A10等型,另外肠道病毒71型(EV71)等也可导致。不同年龄段儿童感染的病毒类型可能有差异,比如小年龄儿童可能更易感染某些特定型别病毒。
生活方式方面,儿童若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像玩具、餐具等,或者在人群密集、通风不佳的场所活动,就增加了感染肠道病毒的风险。
症状表现
发热:多数患儿会突然发热,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而且发热多为持续性,部分儿童可能会反复发热,发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在2-4天左右,但也有个别持续时间稍长的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在发热时伴随哭闹不安、精神差等表现。
咽峡部疱疹、溃疡:在发热的同时或1-2天后,咽部会出现疱疹,初为灰白色小丘疹,周围绕以红晕,之后迅速变为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疱疹主要分布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等部位,有时扁桃体也会受累,但牙龈通常不受侵犯,这是与疱疹性龈口炎的区别之一。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发热症状以及咽峡部典型的疱疹、溃疡表现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咽拭子或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能明确是否为肠道病毒感染,但此检查操作相对复杂,耗时较长。另外,血清学检查,如特异性抗体检测,若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确诊。对于重症患儿,还需要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了解患儿的炎症反应情况以及有无合并细菌感染等。
鉴别诊断
疱疹性龈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除了口腔黏膜疱疹、溃疡外,牙龈也会受累,出现牙龈红肿、出血等表现,而疱疹性咽峡炎牙龈一般不受累。
手足口病: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也会出现咽峡部疱疹,但手足口病还会在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皮疹表现为斑丘疹、疱疹等,这是与疱疹性咽峡炎的重要鉴别点。
治疗与护理
治疗
一般治疗:注意让患儿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多饮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发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当体温超过38.5℃且患儿有不适表现时,可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剂量,不过要优先考虑非药物降温等方式。
抗病毒治疗:目前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但对于重症患儿,如EV71感染的重症病例,可能会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但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护理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温水漱口,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以用棉签蘸取温水轻轻擦拭口腔。避免给患儿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咽部疼痛。
发热护理: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每4-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让患儿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利于散热。
隔离护理: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患病儿童需要隔离,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隔离时间一般为2周左右,防止疾病传播。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目前针对EV71型肠道病毒有疫苗可预防,适龄儿童可以接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能有效降低EV71型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对5岁以下儿童保护效果更好。
卫生习惯培养: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用手触摸口鼻;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保持玩具、餐具等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
避免人群聚集:在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如商场、游乐园等。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更要严格做好预防措施,因为这类儿童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孕妇如果感染肠道病毒,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也要做好防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