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有无症状期和典型症状及并发症相关症状。无症状期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典型症状包括腹痛(右上腹或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进食油腻等可诱发,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黄疸(胆管梗阻时皮肤巩膜黄染,程度因梗阻程度而异,有基础肝病等人群风险高)、发热(伴胆管炎时低热至中度发热,严重感染可高热,儿童患者突出,老年患者不典型)、寒战(常与发热同时,胆道感染严重时寒战高热交替,有胆道基础疾病者概率增加);并发症相关症状有胆管炎反复发作(反复出现原症状且可致胆管狭窄等)、肝脓肿(持续高热、右上腹剧痛、消瘦等,免疫力低下人群风险高)、肝硬化(出现腹水、门静脉高压、脾大等,老年及特殊生理时期女性患者易发展)。
部分患者在肝内胆管结石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这是因为结石较小且未引起胆道梗阻或感染。例如,一些偶然通过体检发现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可能仅表现为腹部轻微的隐痛或不适,容易被忽视。这在一些长期饮酒、有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中相对常见,由于生活方式的影响,胆道系统的代谢可能出现异常,但结石较小时未引发明显的病理反应。
典型症状
腹痛: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多为右上腹或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疼痛可因进食油腻食物、体位改变等因素诱发。比如进食大量油腻食物后,胆汁分泌增加,结石移动刺激胆管,引起胆管痉挛,从而出现腹痛。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腹痛可能相对更难以准确表述,常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老年患者由于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腹痛可能相对较轻且不典型。
黄疸:当结石引起胆管梗阻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这是因为胆管梗阻后,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黄疸的程度可因梗阻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皮肤轻度发黄,而严重梗阻时则全身黄染明显。在有基础肝脏疾病或胆道系统解剖结构异常的人群中,发生黄疸的风险可能更高,例如本身有肝硬化的患者,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下降,即使较小的胆管梗阻也容易出现黄疸。
发热:常伴有胆管炎时可出现发热症状,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若感染严重可出现高热。这是由于胆道感染导致炎症反应,机体出现发热以对抗感染。在儿童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发热可能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容易扩散。而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后发热可能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精神萎靡等非典型症状。
寒战:多与发热同时出现,是由于细菌感染后,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引起肌肉不自主收缩所致。在胆道感染严重的情况下,寒战和高热交替出现较为常见。对于有胆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既往有胆道手术史的人群,发生肝内胆管结石后,出现寒战、发热的概率可能增加,因为手术可能导致胆道局部解剖结构改变,增加感染的风险。
并发症相关症状
胆管炎反复发作:如果肝内胆管结石长期存在,容易反复引起胆管炎,除了上述的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反复出现外,还可能导致胆管狭窄等并发症。胆管狭窄会进一步影响胆汁的排出,加重病情,患者会出现更频繁的腹痛、黄疸加重等表现。在有多次胆管炎发作史的患者中,肝脏可能逐渐出现纤维化等改变,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肝脓肿:严重的胆道感染可蔓延至肝脏,形成肝脓肿。患者可出现持续高热、右上腹剧烈疼痛、消瘦等症状。肝脓肿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对于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特殊人群,发生肝脓肿的风险更高,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感染容易扩散形成肝脓肿。
肝硬化:长期的肝内胆管结石导致胆道梗阻、反复感染,会逐渐引起肝脏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腹水、门静脉高压、脾大等表现。在老年患者中,本身肝脏功能随着年龄增长有所下降,若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更容易向肝硬化方向发展。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胆道系统的功能,若有肝内胆管结石,在这些时期可能会加重病情,增加向肝硬化发展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