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包括影像学、实验室及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中超声分常规与内镜超声,CT有平扫+增强,MRI及MRCP可多方面显示病灶;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病理学检查包括PTC和ERCP,各有特点及风险,需综合判断。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常规超声:可初步观察肝门部胆管的情况,能发现胆管扩张等异常,但对于肝门部结构的显示受肠道气体等干扰较大。例如,超声可发现肝内胆管有无扩张以及扩张的程度等,但对于胆管癌的细节显示不够清晰。
内镜超声(EUS):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胆管壁的层次结构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判断肿瘤与周围血管、胆管的关系等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的大小、浸润范围等,尤其适用于常规超声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
2.CT检查
平扫+增强CT:平扫可发现肝内胆管扩张等基本病变,增强扫描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强化特点,有助于判断肿瘤的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例如,肝门部胆管癌在增强扫描时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可明确肿瘤是否侵犯门静脉、肝动脉等重要血管结构,对于评估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CT表现可能类似,但需结合临床病史等综合判断。对于有基础肝病等病史的患者,CT表现可能会有一些特殊之处,需要仔细鉴别。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能够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更清晰地显示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灶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可更好地显示肿瘤在胆管内的生长范围以及对肝脏实质的侵犯情况。
MRCP:类似于无创性的胰胆管造影检查,能够清晰显示胆管树的形态,明确胆管梗阻的部位、范围等,对于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导致的胆管梗阻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MRCP表现主要依据胆管的解剖和病变情况,对于儿童患者,需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结构,但肝门部胆管癌在儿童中相对罕见,诊断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患者常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反映了胆管梗阻导致的胆红素代谢障碍。同时,可能伴有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酶学指标的轻度或中度升高,提示肝细胞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不同年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正常范围有所差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进行判断。对于有基础肝病的患者,肝功能异常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结合病史进一步分析。
2.肿瘤标志物检查
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但CA19-9在胆管梗阻、胰腺炎等情况下也可能升高,存在一定的假阳性。例如,部分良性胆管疾病患者可能出现CA19-9轻度升高,而肝门部胆管癌患者CA19-9升高的阳性率相对较高,但不能仅凭肿瘤标志物升高就确诊肝门部胆管癌,需要结合影像学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在儿童肝门部胆管癌中,肿瘤标志物的意义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进一步研究。
三、病理学检查
1.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通过穿刺肝内胆管,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胆管树的情况,明确胆管梗阻的部位、形态等,同时可以在穿刺过程中获取胆汁进行细胞学检查,查找癌细胞。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有创检查的患者需要谨慎考虑。不同年龄患者进行PTC检查时,需根据其身体耐受情况调整操作方案,儿童患者进行该检查时需特别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2.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可直接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及胆管情况,同时可以取胆管内的组织进行活检,明确病理诊断。但ERCP也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胰腺炎、胆管炎等并发症。在不同年龄、性别患者中,ERCP的操作难度和风险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患者,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谨慎进行该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