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感染严重程度分情况,急性感染多数可康复,少数可致重型肝炎;慢性感染有病情稳定和进展情况,进展可至肝硬化、肝癌。儿童感染易慢性化,老年感染病情复杂且易有严重后果。预防靠接种疫苗和避免高危行为,监测对乙肝感染者重要,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采取措施延缓进展。
一、急性乙肝病毒感染
多数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自行清除病毒并康复,病情相对不严重。据相关研究,约90%的成人急性乙肝感染者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血清学检查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阴,同时产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肝功能恢复正常。
但少数成人急性乙肝可能发展为重型肝炎,虽发生率较低,约占0.2%-0.5%,不过一旦发生,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这部分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如胆红素明显升高、凝血功能障碍等表现。
二、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病情相对稳定的情况:部分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毒复制水平较低,肝功能长期正常,肝脏组织学损伤轻微。这类患者病情相对不严重,可正常生活、工作,但需要定期监测,包括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肝脏超声等检查,监测病情是否有进展。一般每3-6个月需进行一次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病情进展的情况:
肝炎活动期:当乙肝病毒复制活跃时,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功能异常,出现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反复活动可逐渐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据统计,慢性乙肝患者中约20%-25%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约3%-6%会发展为肝癌。
肝硬化:乙肝相关肝硬化患者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腹水的出现提示患者肝功能已严重减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导致大量呕血,危及生命,肝性脑病可引起患者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肝癌:乙肝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乙肝病毒持续感染、炎症反复刺激等因素可促使肝细胞发生癌变。肝癌一旦确诊,多数患者预后较差,早期肝癌若能及时治疗有一定的治愈机会,但中晚期肝癌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高。
不同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的特点及影响
一、儿童乙肝病毒感染
新生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约90%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乙肝病毒后难以有效清除病毒。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可能进入免疫耐受期,病毒持续复制但肝功能正常;部分儿童会逐渐进入免疫清除期,出现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儿童慢性乙肝患者若病情进展,可能更早出现肝硬化等严重后果,所以对于儿童乙肝病毒感染需密切监测,在合适时机积极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二、老年乙肝病毒感染
老年人体质较弱,免疫功能下降,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为复杂。老年慢性乙肝患者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且肝功能恢复较慢。同时,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乙肝时需考虑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患者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也较高,且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防及监测意义
一、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个月的程序接种,保护率可达90%以上。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乙肝患者的密切接触者等,也应接种乙肝疫苗。此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高危行为,如避免不安全的注射、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生活中正确使用安全套等,可降低乙肝病毒感染风险。
二、监测
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定期监测至关重要。通过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定量、甲胎蛋白、肝脏超声等指标,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需要治疗的患者可及时采取抗病毒等治疗措施,延缓病情进展,降低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乙肝病毒DNA定量可反映病毒复制活跃程度,肝功能可反映肝脏损伤情况,甲胎蛋白有助于早期发现肝癌,肝脏超声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