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做引流目的是缓解胆道梗阻相关症状,常见方式有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和内镜下胆道引流术(ERBD),引流后需注意引流管护理和患者全身状况监测,还可能出现出血、胆道感染等并发症及相应处理,该引流是针对胆管癌胆道梗阻的重要治疗手段,需全面评估、护理和监测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一、胆管癌做引流的目的
胆管癌患者做引流主要是为了缓解胆道梗阻相关的症状。胆管癌可能导致胆管堵塞,引起胆汁淤积,进而出现黄疸、腹痛等症状,通过引流可以使胆汁引流出体外,减轻胆道内压力,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例如,有研究表明,对于因胆管癌导致胆道梗阻的患者,及时进行引流能够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缓解患者的黄疸表现。
二、胆管癌做引流的常见方式
(一)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
1.操作原理:在影像引导下,通过穿刺针经皮肤穿刺进入肝内胆管,然后置入引流管,将胆汁引流到体外。这种方法对于一些身体状况相对较差、无法耐受复杂手术的胆管癌患者较为适用。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操作时需根据其身体耐受性调整穿刺参数等。比如老年患者,由于其器官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穿刺过程中要更加精细操作,避免对周围组织造成过度损伤。
2.适用情况: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切除,且胆道梗阻严重的胆管癌患者。对于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需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情况下谨慎评估是否适合该引流方式。
(二)内镜下胆道引流术(ERBD)
1.操作原理:通过内镜经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道,放置引流管。如果是胆道狭窄部位在十二指肠乳头附近,这种方式具有一定优势。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比如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在术后需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恢复。
2.适用情况:适用于胆管癌导致的胆道梗阻且病变部位适合内镜操作的患者。对于有消化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等,在操作前后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和处理,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三、胆管癌做引流后的注意事项
(一)引流管的护理
1.固定与观察:要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出。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一般来说,正常胆汁引流液颜色为金黄色或黄绿色,如果发现引流液颜色异常加深或变浅,或者量突然增多或减少,都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活动度相对较大,更要加强对引流管固定情况的观察,防止引流管意外脱出。
2.预防感染:保持引流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引流袋。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发生感染。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重感染的预防,加强基础护理。
(二)患者全身状况的监测
1.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如果出现发热,要考虑是否有引流管相关感染的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处理。对于儿童患者,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更要频繁监测体温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应对。
2.营养状况:胆管癌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营养状况不佳的情况,引流后仍需要关注患者的营养摄入。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比如对于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易消化的食物。
四、胆管癌做引流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处理
(一)出血
1.发生原因:在引流操作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出血,或者引流管刺激胆道黏膜引起出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出血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而成人可能表现为腹痛、黑便等。
2.处理措施:少量出血可通过保守治疗,如使用止血药物等;如果出血较多,可能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二)胆道感染
1.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引流管相关的感染,或者胆汁引流不畅导致细菌滋生。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发生胆道感染。
2.处理措施:一旦发生胆道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引流管的护理等。
总之,胆管癌做引流是一种针对胆管癌导致胆道梗阻的重要治疗手段,在操作前后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护理和监测,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