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呕吐不止的原因多样,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感染、消化不良、肠梗阻,非消化系统疾病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反射性呕吐,还有药物副作用、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家长需及时带小孩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护理上要适当禁食补水、清理呕吐物并密切观察相关情况。
一、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1.胃肠感染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孩呕吐较常见的病毒之一,多发生在秋冬季节。病毒感染胃肠道后,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起呕吐,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例如,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中,呕吐是常见的首发症状之一,约80%左右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会出现呕吐表现。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感染胃肠道,细菌产生的毒素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呕吐。患儿可能还会有腹痛、腹泻、发热等表现,腹泻可能为黏液便或脓血便等。
2.消化不良
小孩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多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一次进食量过大,都可能导致消化不良。此时胃肠道消化功能减弱,食物在胃肠内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就会引起呕吐,呕吐物多为未消化的食物,伴有腹胀、食欲减退等表现。比如婴幼儿添加辅食不当,一次性添加过多新的食物种类,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性呕吐。
3.肠梗阻
小孩发生肠梗阻时也会出现呕吐不止的情况。肠梗阻分为肠套叠、肠扭转、蛔虫性肠梗阻等。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肿块。肠扭转则多发生在较大儿童,起病急骤,呕吐频繁且剧烈,同时伴有腹痛、腹胀等。蛔虫性肠梗阻是由于蛔虫聚集成团堵塞肠道引起,患儿会有呕吐、腹痛、腹胀,腹部可摸到条索状团块等表现。
二、非消化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等,病原体感染颅内后,引起颅内压增高,从而导致呕吐。这种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即呕吐物呈水柱样从口中喷出,同时可伴有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抽搐等症状。例如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除了呕吐外,还会有高热、脑膜刺激征等表现。
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等,肿瘤占位压迫脑组织,引起颅内压升高,导致呕吐,常伴有头痛、视力障碍、意识改变等表现,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也需警惕。
2.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反射性呕吐
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时,体温升高,炎症刺激可能会引起反射性呕吐。患儿除了有咳嗽、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外,还会出现呕吐,呕吐程度一般相对较轻,但也需关注。
代谢紊乱:如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小孩如果因呕吐、腹泻等丢失大量体液,未及时补充,就容易引起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时患儿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精神萎靡、头痛等;低钾血症时可出现腹胀、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表现。另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可引起小孩呕吐,多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儿,除呕吐外,还会有呼气有酮味、脱水、意识改变等表现,是比较严重的情况。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在使用后可能会引起呕吐的副作用,比如一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等),对胃肠道刺激较大,服用后可能导致小孩出现呕吐症状。如果小孩因疾病正在服用药物,需考虑药物副作用引起呕吐的可能。
2.环境因素
小孩吸入刺激性气体,如冷空气、装修时的有害气体等,可能会刺激呼吸道或胃肠道,引起呕吐。另外,晕车、晕船等情况也会导致小孩呕吐,这与前庭功能受刺激有关,在乘车、乘船时容易发生。
3.心理因素
较大儿童可能因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引起呕吐,比如在考试前、更换新环境等情况下,可能出现心因性呕吐,但相对较少见。
当小孩出现呕吐不止时,家长应及时带小孩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大便常规、腹部超声、头颅CT等)明确病因,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让小孩适当禁食一段时间,以减轻胃肠道负担,但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对于有呕吐的小孩,要及时清理呕吐物,防止误吸等情况发生。同时,要密切观察小孩的精神状态、呕吐次数、呕吐物性状以及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以便及时向医生反馈,采取更合适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