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疱疹有多种类型及相应症状,不同年龄小儿表现有特点,需与其他疾病鉴别,免疫缺陷和过敏体质小儿患疱疹需特殊注意。常见单纯疱疹多见于6月-2岁小儿,好发部位有症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多见于1-6岁小儿,有发热、皮疹等表现;手足口病疱疹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口腔、手、足有相应症状。婴儿、幼儿、学龄前期小儿疱疹症状有不同特点,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龈口炎等可与小儿疱疹鉴别,免疫缺陷小儿症状更严重,过敏体质小儿可能有过敏反应。
一、常见类型及相应症状
单纯疱疹
多见于6个月-2岁的小儿,多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好发于口腔、牙龈、舌、硬腭、口唇周围等部位。初起时局部黏膜潮红、肿胀,随后出现散在或成簇的小水疱,水疱壁薄、透明,易破溃形成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患儿可出现疼痛、流涎、拒食等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发热可持续1-2天。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
多见于1-6岁小儿,具有传染性,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患儿先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9℃左右,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逐渐延及面部和四肢。皮疹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呈椭圆形,大小不一,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疱疹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伴有瘙痒,1-3天内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红晕消失,1-2周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同时,患儿可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手足口病疱疹
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由肠道病毒引起,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患儿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患儿常表现为拒食、流涎;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无疼痛及瘙痒感,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体温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
二、不同年龄小儿疱疹症状特点
婴儿期(0-1岁)
婴儿皮肤娇嫩,疱疹容易破溃感染,且婴儿不会准确表达疼痛等不适,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例如单纯疱疹时,婴儿口腔疱疹导致拒食更为明显,可能出现体重不增等情况;手足口病时,婴儿手、足疱疹可能因抓挠而更容易继发感染。
幼儿期(1-3岁)
幼儿对疼痛有一定的感知,但表达能力有限。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幼儿可能因瘙痒而搔抓疱疹,增加皮肤感染风险;单纯疱疹时,幼儿可能会用语言表达口腔疼痛,但表述不够清晰准确。
学龄前期(3-6岁)
学龄前期小儿表达能力相对较好,能较清楚描述疱疹部位的疼痛、瘙痒等感觉。手足口病时,小儿能明确指出口腔、手、足疱疹的位置;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小儿可描述疱疹的分布情况等,但仍需家长和医生仔细观察疱疹的变化。
三、疱疹症状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要点
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多见于4-12岁小儿,但婴幼儿也可发病。主要症状为急骤发热,可持续2-4天,体温可达39℃-40℃,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及悬雍垂上,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患儿咽痛明显,吞咽时哭闹不安,而手足一般无疱疹,可与手足口病鉴别。
与疱疹性龈口炎鉴别
疱疹性龈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引起,多见于1-3岁小儿,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受累,牙龈红肿明显,水疱迅速破溃形成溃疡,可融合成片,上覆黄色假膜,疼痛剧烈,流涎显著,而皮肤一般无疱疹,可与单纯疱疹的皮肤疱疹表现鉴别。
四、特殊人群小儿疱疹症状注意事项
免疫缺陷小儿
免疫缺陷小儿感染疱疹病毒后,症状往往更严重,病程更长。例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时,免疫缺陷小儿疱疹可能泛发全身,出现大疱、出血性疱疹等,且容易继发严重细菌感染,如皮肤脓疱疮等,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皮肤护理,防止感染扩散。
过敏体质小儿
过敏体质小儿患疱疹后,可能对疱疹破溃后的渗出液等过敏,导致局部皮肤出现过敏反应,如红肿、瘙痒加剧等。在护理时要注意保持疱疹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若出现过敏相关症状,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