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有睡眠卫生教育,需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环境、避免不良生活习惯;还有心理行为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包括认知调整和行为干预。药物治疗适用于短期非药物治疗不佳及长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要根据适用情况和原则选药,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儿童一般优先非药物治疗,老年人用药需谨慎。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睡眠卫生教育
1.规律作息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例如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7-9小时的睡眠时间,应尽量在相同的时间段上床睡觉和起床,包括周末也不例外。这是因为人体的生物钟需要规律的刺激来维持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需要规律作息来保障良好的睡眠质量以促进身体发育和大脑功能完善。
老年人也应尽量维持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调整自身的睡眠节律。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对于有睡眠问题的人群,嘈杂的环境会干扰睡眠,黑暗的环境可以促进体内褪黑素的分泌,而适宜的温度能让人感觉舒适,利于入睡。例如儿童的卧室应选择远离嘈杂的区域,并且可以使用遮光窗帘来保证黑暗环境;老年人的卧室温度要注意根据季节适当调整,避免过冷或过热影响睡眠。
3.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减少日间naps时长,成年人日间naps一般不宜超过30分钟,儿童和青少年也应控制日间naps时间,因为过长的日间naps会影响夜间睡眠质量。另外,避免睡前饮用咖啡、茶及含酒精的饮品,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会导致入睡困难或睡眠浅;酒精虽然可能使人暂时入睡,但会干扰睡眠结构,导致夜间醒来次数增加。对于有睡眠问题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避免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因为老年人的睡眠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二)心理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治疗(CBT-I)
认知调整: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与失眠相关的错误认知,例如过度担心失眠带来的后果,如认为失眠会严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学习等,从而产生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失眠。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需要进行认知调整,儿童可能存在对夜晚睡眠的不合理担忧,如害怕黑暗等,需要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来纠正这些不合理认知;成年人可能会因为工作压力等原因产生对失眠的过度焦虑认知;老年人可能会因为身体机能下降而对睡眠问题产生过度担忧的认知。
行为干预:包括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等。刺激控制疗法要求患者只有在有睡意时才上床睡觉,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手机等;睡眠限制疗法是根据患者的睡眠效率来限制其在床上的时间,逐渐增加有效睡眠时间。例如对于睡眠效率较低的患者,先根据其实际睡眠时间来缩短在床上的时间,然后随着睡眠效率的提高逐渐增加在床上的时间,这种方法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适用,但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进行行为干预,老年人则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来实施这些行为干预措施。
二、药物治疗
(一)适用情况及药物选择原则
1.适用情况
对于短期失眠(一般指病程小于3个月)且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药物治疗;对于长期失眠(病程大于3个月)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也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考虑药物治疗。不同年龄人群的药物选择有所不同,儿童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只有在非常严重的情况下才谨慎使用药物;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药物代谢能力下降,药物选择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药物选择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对于入睡困难的患者可以选择起效较快的药物,如唑吡坦等;对于睡眠维持困难的患者可以选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佐匹克隆等。但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唑吡坦可能会引起头晕、头痛等不良反应;佐匹克隆可能会引起口苦、口干等不良反应。同时,要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类药物,防止产生药物依赖等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不应自行随意使用药物来治疗失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