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癌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液生化(血清胆红素、ALP、ALT、AST变化及意义)和肿瘤标志物(CEA、CA19-9情况);影像学检查有超声(筛查首选及表现)、CT(增强及观察情况)、MRI及MRCP(分辨率及显示情况);内镜检查有ERCP(直接观察及有创风险)、PTC(梗阻高位显示及并发症风险);病理检查是确诊金标准,可明确组织学类型,取材需准确。
血清胆红素: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这是因为胆管癌可导致胆管梗阻,使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其意义在于提示胆道梗阻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正常血清胆红素水平有所差异,成人血清总胆红素正常范围一般在3.4-17.1μmol/L,若超过34.2μmol/L则提示明显黄疸。
碱性磷酸酶(ALP):多数患者ALP会显著升高,其升高机制与胆道梗阻时胆汁淤积、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等有关。不同性别患者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男性ALP正常范围一般在40-150U/L,女性在35-100U/L。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部分患者会有轻度升高,这与肿瘤累及肝脏或伴有肝损害等情况有关。
肿瘤标志物检查:
癌胚抗原(CEA):部分胆管癌患者CEA可升高,但特异性不高,可作为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
糖类抗原19-9(CA19-9):是胆管癌较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在大多数胆管癌患者中CA19-9水平会升高,尤其对胆道梗阻性病变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胰腺炎、黄疸等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CA19-9轻度升高,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是筛查胆管癌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观察胆管有无扩张、胆管内有无占位性病变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超声检查的操作及图像解读基本一致,但儿童由于腹部脏器相对较小等因素,可能需要调整超声探头频率等。超声可发现肝内胆管扩张,表现为肝内管道结构增粗,呈“枯树枝”样改变,若胆管内有低回声或等回声肿块,可提示胆管癌可能。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增强CT能够清晰显示胆管癌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可以发现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肿块形成,通过增强扫描可见肿块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对于老年患者,需要注意其心肾功能情况,在检查前要评估是否能耐受造影剂注射等情况。CT还可观察有无肝脏转移、淋巴结转移等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MRCP可以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对于胆管癌所致的胆管梗阻部位、范围等显示更为清楚,能够直观呈现“胆管截断征”等典型表现。在检查前,要询问患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如体内有心脏起搏器等金属异物则不能进行MRI检查。对于儿童患者,MRI检查需要在镇静等合适情况下进行,以保证检查顺利完成。
内镜检查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
可以直接观察胆管内病变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还可以进行胆管内支架置入等治疗。但ERCP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引起胰腺炎、胆道感染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等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检查风险。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
对于梗阻部位较高的胆管癌,PTC可以清晰显示胆管梗阻的近端情况,同样可以获取胆汁或组织进行检查。该检查也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出血、胆汁漏等。在操作前要做好患者的凝血功能等评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
病理检查
通过上述内镜检查或手术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胆管癌的金标准。通过对获取的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能够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等。例如,可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等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的胆管癌在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在获取病理组织时,要注意取材的准确性,以保证病理诊断的可靠性。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手术获取组织可能风险较高时,要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取材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