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睡觉晚上睡不着可能是失眠,也可能由生活方式、环境、心理、疾病等因素引起。失眠有国际诊断标准,可通过睡眠日记、多导睡眠图评估,有非药物干预措施,不同人群有相应建议,长期如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需及时就医。
生活方式因素:如果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可能打乱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从而导致晚上难以入睡。例如,一些人退休后白天长时间卧床休息,晚上就容易失眠。对于年轻人来说,若白天过度午睡或因玩耍、休息等原因长时间睡眠,也可能出现这种昼夜睡眠颠倒的情况。
环境因素:突然改变睡眠环境,如噪音过大、光线过强、温度不适等,可能影响夜间睡眠,进而导致白天嗜睡。比如出差到一个陌生环境,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就可能出现晚上睡不着白天想睡的状况。
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干扰睡眠。例如,面临重大考试、工作压力大等情况时,可能在晚上出现焦虑情绪,影响入睡,而白天因精神疲惫出现嗜睡表现。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这种睡眠情况,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夜间睡眠时会出现呼吸暂停,导致睡眠断断续续,睡眠质量差,进而白天嗜睡;发作性睡病患者也常表现为白天过度嗜睡,夜间睡眠不安稳等。
失眠的诊断标准及相关评估
诊断标准:国际上常用的失眠诊断标准包括《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其中失眠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要点: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睡眠质量下降;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少于6小时);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如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佳等,并且这种睡眠障碍不是由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所引起。
相关评估:可以通过睡眠日记来记录睡眠情况,包括每天上床睡觉时间、入睡时间、夜间觉醒次数、起床时间等;还可以进行多导睡眠图(PSG)检查,这是评估睡眠的金标准,能够监测睡眠过程中的脑电、眼电、肌电等多项指标,准确判断睡眠结构和睡眠分期,了解睡眠中是否存在呼吸障碍等异常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评估方式也有差异,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更多需要家长观察其白天的精神状态、学习情况等;老年人则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睡眠的影响等。
非药物干预措施及对不同人群的建议
非药物干预措施
睡眠卫生教育: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不要随意打乱这个节奏。例如,每天晚上11点左右上床睡觉,早上7点左右起床,即使周末也尽量保持一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温度保持在18-22℃较为合适。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入睡。
放松训练:深呼吸放松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患者可以取舒适的体位,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每次练习10-1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渐进性肌肉松弛法也是常用的放松方法,从头到脚依次紧张和放松各个肌肉群,先紧张面部肌肉,然后是颈部、肩部等,每次练习20-30分钟,有助于缓解身体的紧张状态,促进睡眠。
不同人群的建议
儿童: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白天适当安排户外活动和短暂的休息,但要避免过度睡眠。例如,学龄前儿童白天休息时间控制在1-2小时左右。同时,营造温馨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在睡前给儿童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玩过于兴奋的游戏。
青少年:青少年要注意平衡学习和生活,避免晚上熬夜学习导致睡眠不足,进而影响白天的学习状态。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青少年需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另外,要减少电子设备的使用时间,尤其是在睡前1小时内。
老年人:老年人要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如有慢性疾病要积极治疗。白天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在傍晚后进行剧烈运动。睡前可以用温水泡脚,有助于促进睡眠,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同时,家人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如果出现白天睡觉晚上睡不着的情况持续较长时间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定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