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板腺癌是起源于睑板腺的恶性肿瘤,50岁以上女性多见,发病与紫外线照射、遗传等有关,有侵袭性;霰粒肿是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为常见良性病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与睑板腺分泌旺盛、出口阻塞等有关。两者在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方式上有差异,睑板腺癌早期似霰粒肿但生长快,晚期有多种表现,影像学和病理检查可鉴别,治疗分别以手术为主结合放化疗等或保守、手术治疗。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
睑板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睑板腺的恶性肿瘤,属于眼睑恶性肿瘤的一种,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其发病可能与紫外线照射、遗传因素等有关,肿瘤细胞来源于睑板腺的上皮细胞,具有侵袭性,可向周围组织浸润甚至转移。
霰粒肿:又称睑板腺囊肿,是因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最终导致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多与睑板腺分泌旺盛、睑板腺出口阻塞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差异
睑板腺癌
眼部表现:早期常表现为眼睑皮下无痛性硬结,与霰粒肿相似,但硬结生长速度相对较快,有的患者数周内硬结可明显增大。随着病情进展,肿块表面皮肤可与肿块粘连,局部皮肤可出现破溃,形成溃疡或菜花样肿物,有的还可伴有出血、感染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眼部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如果肿瘤侵犯眼眶等周围组织,可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等。不同年龄患者中,老年患者可能更易忽视早期症状,而延误病情;女性患者在发病时可能因外观改变等因素心理负担较重。
霰粒肿
眼部表现:通常表现为眼睑皮下圆形肿块,大小不一,一般无疼痛,与皮肤无粘连,表面皮肤正常,肿块对应的睑结膜面可呈紫红色。患者一般无视力下降等全身症状,病程发展相对缓慢,有的可自行吸收,但也有部分患者肿块长期不消退。儿童患者若霰粒肿较大,可能影响眼部外观及视物,但一般不会出现恶变等严重情况;青少年患者可能因学习、生活中对眼部外观的关注,而对霰粒肿较为在意。
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鉴别
影像学检查
睑板腺癌:超声检查可发现眼睑内实质性肿块,边界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CT检查可见眼睑部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有的可发现眼眶骨质破坏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犯范围。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儿童可能因不配合检查需要特殊的检查准备,而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在检查时需考虑身体耐受性。
霰粒肿:超声检查显示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肿块;CT检查可见眼睑内囊性或实性肿块,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分界明确;MRI检查表现为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
病理检查
睑板腺癌:通过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发现异型的肿瘤细胞,病理类型多样,如鳞状细胞型、基底细胞型等,可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病理检查是确诊睑板腺癌的金标准。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病理取材时需注意操作规范,以获取准确的病理结果。
霰粒肿:病理检查可见睑板腺周围有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形成肉芽肿样改变,无恶性肿瘤细胞,可明确为良性病变。
四、治疗方式区别
睑板腺癌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需根据肿瘤的分期、侵犯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睑板腺癌局部切除术、眼睑根治性切除术等,对于晚期有转移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联合眶内容剜除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耐受性不同,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以确保手术安全;儿童患者手术需特别注意尽量保留眼部正常结构和功能。
其他治疗:对于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患者,可能需要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但放疗、化疗可能会带来相应的不良反应,如放疗可能导致眼部皮肤损伤、视力下降等,化疗可能引起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
霰粒肿
保守治疗:较小的霰粒肿可通过局部热敷,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促进肿块吸收。儿童患者进行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成年人也需注意热敷的安全和有效性。部分患者通过热敷可使霰粒肿自行吸收消退。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霰粒肿,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手术切除,在眼睑内做切口,刮除内容物及肉芽肿组织。儿童患者手术时需加强安抚,减少其恐惧心理;成年人手术相对较简单,但也需注意术后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