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影响学习社交等。非药物干预包括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阳性强化法)、家庭与学校环境调整、运动干预;医疗干预有评估诊断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效果不佳且严重时考虑,需遵医嘱);低龄儿童干预要温和有趣,有特殊病史儿童干预需谨慎,需综合个体化措施,家长要配合医生助孩子改善症状健康成长。
一、了解多动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小孩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等方面。
二、非药物干预方法
(一)行为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行为特点,学习如何控制注意力和情绪。例如,通过制定简单的目标和计划,让孩子逐步学会自我约束和管理。对于学龄期儿童,可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尝试专注听讲一定时间,并给予适当奖励,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情况。
2.阳性强化法:当孩子出现符合期望的良好行为时,及时给予表扬、奖励等正性刺激,强化该行为。比如孩子在做作业时能保持一段时间专注,就马上给予一个小贴纸作为奖励,积累一定数量贴纸可兑换孩子喜欢的物品或活动,激励孩子不断巩固良好行为。
(二)家庭与学校环境调整
1.家庭方面:家长要营造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避免过度批评指责孩子。家长可参与一些针对多动症儿童家庭养育的培训课程,学习正确的沟通和引导方式。比如每天安排固定时间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像一起做简单的手工、玩益智游戏等,既增进亲子关系,又能在轻松氛围中促进孩子注意力等方面的发展。对于幼儿期儿童,家长可通过给孩子讲简单故事等方式,锻炼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
2.学校方面:老师可以调整教学方式,为多动症孩子提供更适合的学习环境。比如将孩子安排在靠近讲台等相对集中注意力的位置,简化作业任务,分阶段布置作业并给予及时反馈。对于学龄儿童,老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参与度。
(三)运动干预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消耗孩子过剩的精力,改善多动症状,同时对注意力等也有积极影响。例如让孩子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像跑步、跳绳、踢球等。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运动方式有所不同,幼儿可选择简单的室内外游戏运动,学龄儿童可参与学校的体育课程及课外活动中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可根据孩子年龄和身体状况调整,一般每天至少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
三、医疗干预情况
(一)评估诊断
如果怀疑孩子有多动症,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诊断。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孩子的病史、生长发育情况、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等,还可能会借助一些专业的评估量表来综合判断。比如临床常用Conners儿童行为量表等,通过多方面了解来确定孩子是否患有多动症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等。
(二)药物治疗(需遵循医嘱)
当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且病情较严重影响孩子正常生活学习时,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但药物使用需非常谨慎,要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医嘱。不同年龄段适用的药物可能不同,且药物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情况。例如中枢兴奋剂类药物可能对部分多动症儿童有一定效果,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低龄儿童
低龄儿童(如3-6岁)患多动症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干预方式的温和性和趣味性。因为低龄儿童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所以行为治疗等干预手段要以游戏化、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比如用色彩鲜艳的玩具等设计一些简单的注意力训练游戏,避免采用过于严肃或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的方式,同时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和身体状况,确保干预过程安全、舒适。
(二)有特殊病史儿童
如果孩子有其他特殊病史,在采取干预措施时要格外谨慎。比如有癫痫病史的多动症儿童,在选择治疗方法和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癫痫病情的影响。需要医生在综合评估孩子整体健康状况、既往病史等多方面因素后,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方案,确保在治疗多动症的同时,不对其他疾病产生不良影响。
总之,小孩多动症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个体化的干预措施,家长要保持耐心,积极配合专业医生进行相关的评估和治疗,帮助孩子尽可能改善症状,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