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前列腺素、子宫收缩、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临床表现有疼痛特点和伴随症状;诊断通过病史、妇科检查等,需与其他疾病鉴别;处理包括非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调节)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需针对性处理。
原发性痛经的相关因素
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异常: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合成并释放大量前列腺素Fα和前列腺素E,其中前列腺素Fα能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导致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青春期女性由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较高,容易发生原发性痛经。
子宫收缩异常: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造成子宫缺血、缺氧,也是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之一。例如,子宫收缩时宫腔压力升高,超过了正常的压力范围,影响子宫肌层的血流灌注,从而引发疼痛。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可能会加重原发性痛经的症状。青春期女性面临学业、社交等多方面压力,心理状态不稳定,更容易受到精神心理因素对痛经的影响。
继发性痛经的相关疾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等。异位的内膜组织也会随月经周期而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30-40岁的育龄女性,疼痛多为继发性且进行性加重。
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层内出现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肥厚。患者主要表现为经量过多、经期延长以及逐渐加重的进行性痛经,多见于经产妇。
痛经的临床表现
疼痛特点:原发性痛经多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可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区域,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继发性痛经的疼痛从初潮后若干年开始出现,疼痛程度较原发性痛经更严重,且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
伴随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面色发白、出冷汗等表现。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而继发性痛经患者由于原发病的影响,伴随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伴有不孕等症状。
痛经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方法: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月经史、婚育史、家族史等,了解痛经的发生时间、疼痛特点、伴随症状等。进行妇科检查,初步判断生殖器官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对于继发性痛经,可能还会借助B超、腹腔镜等检查手段,B超可以帮助发现子宫腺肌病、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病变;腹腔镜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需要与慢性盆腔炎、盆腔淤血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慢性盆腔炎多有盆腔感染病史,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妇科检查可发现附件区增厚、压痛等;盆腔淤血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常为慢性疼痛,可伴有低位腰痛、性交痛等,妇科检查多无明显阳性体征,盆腔静脉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痛经的处理与预防
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月经期间注意保暖,尤其是下腹部,可以使用热水袋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子宫痉挛性收缩引起的疼痛。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合理饮食,月经期间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热汤、热粥等。
心理调节:青春期女性应注意调节心理状态,通过听音乐、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紧张焦虑情绪,减轻精神压力对痛经的影响。家人和朋友也应给予关心和支持,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药物治疗:对于原发性痛经,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继发性痛经则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如孕三烯酮、达那唑等)或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青春期女性发生原发性痛经时,应首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尽量避免过早使用药物。若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对于患有继发性痛经的育龄女性,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生育需求时,治疗需兼顾生育功能,选择对生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而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的痛经,需警惕是否有器质性病变,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