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诊断需从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及与其他疾病鉴别三方面进行。临床症状有起病隐匿、“三多一少”等,病史需问家族、起病、生活方式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糖(空腹、餐后、随机)、糖化血红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需与1型、其他特殊类型及继发性糖尿病鉴别,各有不同特点。
一、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
1.症状表现:2型糖尿病患者多起病隐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症状,但相对1型糖尿病来说,症状通常较轻。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因其他基础疾病掩盖糖尿病症状而不易被发现;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妊娠糖尿病部分患者产后可能转为2型糖尿病)有其特殊的病史背景。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患2型糖尿病风险较高,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2.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了解一级亲属中是否有2型糖尿病患者;询问患者的起病情况、病程长短;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结构(如每日热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运动量(每周运动的频率、时长、强度等);对于女性患者,要询问妊娠史,尤其是有无妊娠糖尿病病史。
二、实验室检查
1.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空腹血糖(FPG)是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的血糖值,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常≥7.0mmol/L。但需要注意,部分患者可能空腹血糖正常,但存在餐后高血糖的情况,所以单纯空腹血糖正常不能排除2型糖尿病。不同年龄人群的空腹血糖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空腹血糖正常范围是3.9~6.1mmol/L,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下降,空腹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仍需遵循临床指南。
餐后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2hPG)是从进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的血糖值,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常≥11.1mmol/L。对于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有家族史等,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应检测餐后血糖来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
随机血糖:随机血糖是指不考虑上次进餐时间,任意时间的血糖值,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症状时可考虑诊断为糖尿病。
2.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2型糖尿病患者HbA1c常≥6.5%。HbA1c不受短期血糖波动的影响,对于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情况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患者的HbA1c控制目标不同,一般来说,成年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控制目标为小于7%,但对于年龄较大、病程较长、有严重并发症或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可适当放宽控制目标,以避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OGTT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试验,方法是空腹口服75g无水葡萄糖,分别测定空腹及服糖后2小时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对于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OGTT的诊断标准与成人相同,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考虑其特殊的代谢特点,在进行OGTT时要注意葡萄糖的剂量按1.75g/kg计算,但最多不超过75g。
三、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明显,多见于青少年,起病时血糖常明显升高,可伴有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实验室检查显示胰岛功能明显减退,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常显著降低,而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功能可能正常或轻度减退,随着病情进展才逐渐下降。
2.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线粒体糖尿病,有母系遗传特征,发病年龄较早,常伴有神经性耳聋等其他系统表现;糖皮质激素性糖尿病有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史,通过详细询问用药史可鉴别。这些特殊类型糖尿病有各自独特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可通过基因检测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3.继发性糖尿病:如胰腺疾病导致的糖尿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术后等,可通过腹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了解胰腺情况来鉴别;内分泌疾病导致的糖尿病,如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可通过相应的内分泌激素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来鉴别。例如库欣综合征患者可出现血皮质醇升高、昼夜节律消失等表现,通过检测血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及进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等可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