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短期、轻度失眠可能自愈,如因生活方式短期改变(有时差反应、短期精神压力波动等),但多数失眠需干预,长期失眠会对身体(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且自身调节有限,失眠干预包括非药物干预(睡眠卫生习惯调整、心理行为治疗等)和药物干预(非药物无效时考虑,需遵医嘱,儿童优先非药物)。
一、部分失眠可自愈的情况及机制
部分短期、轻度的失眠有可能自愈。例如,因生活方式短期改变(如偶尔时差反应、短期内精神压力短期波动等)导致的失眠,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有可能使其恢复正常睡眠。从神经生理角度看,人体的生物钟等神经调节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在去除诱发因素后,神经递质等的分泌和调节可能逐渐恢复平衡,从而使睡眠恢复正常。
(一)生活方式短期改变相关失眠
1.时差反应:对于因跨时区旅行导致的时差引起的失眠,一般随着身体逐渐适应新的时区,睡眠可自行改善。人体的生物钟会在数天内逐步调整,通常经过1-2周左右,多数人的睡眠节律能恢复到与当地时区同步,失眠情况缓解。
2.短期精神压力波动:比如因短期内面临一次工作任务的短暂集中处理,精神处于相对紧张状态导致的失眠,当任务完成,精神压力缓解后,睡眠有可能自行恢复。这是因为当压力源消除后,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逐渐平复,睡眠相关的神经调控恢复正常。
二、多数失眠需干预的情况及原因
然而,多数失眠需要进行干预,否则可能会对身体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一)长期失眠的危害及自身调节局限
1.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免疫系统:长期失眠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导致免疫力下降,使人体更容易受到感染,如研究表明,长期失眠者患感冒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几率明显高于睡眠正常者。这是因为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免疫细胞的更新和免疫相关物质的分泌等,长期失眠打乱了这一过程。
神经系统:长期失眠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睡眠是大脑清除代谢废物(如β-淀粉样蛋白等)的重要时期,长期失眠会影响大脑代谢废物的清除,可能增加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如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病风险可能会升高。
心血管系统:长期失眠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导致血压波动、心率失常等。失眠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长期如此会影响心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2.自身调节的局限性: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是有限的,对于一些由慢性疾病(如慢性疼痛性疾病、慢性焦虑症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长期大量饮用含咖啡因饮品等)引起的失眠,自身很难自行恢复。例如,慢性焦虑症患者往往存在持续的神经功能失调,仅依靠自身调节难以使睡眠恢复正常,需要进行针对焦虑症的干预以及睡眠相关的调整措施。
三、失眠的干预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
1.睡眠卫生习惯调整
作息规律: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无论夜间睡眠如何,都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和起床,这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成年人一般建议每晚保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会更长,如学龄前儿童需10-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等。对于有失眠问题的人,严格遵循作息规律是调整睡眠的基础。
睡眠环境优化: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例如,卧室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过冷或过热都可能影响睡眠。对于患有失眠的老年人,更要注意睡眠环境的舒适,因为老年人对环境温度等变化更敏感。
2.心理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CBT-I):对于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有较好的效果。通过改变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如过度关注睡眠不足的危害等,以及采用放松训练等行为疗法来缓解失眠。例如,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每天定时进行,每次10-15分钟,长期坚持有助于减轻焦虑情绪,改善睡眠。对于不同性别人群,CBT-I同样适用,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更需要通过CBT-I来调整因激素变化等引起的失眠问题。
(二)药物干预(需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干预,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例如,对于短期失眠可短期使用一些助眠药物,但要避免长期依赖。对于儿童失眠,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干预可能带来更多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