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需专业医生依据标准诊断,非药物干预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家长培训与家庭治疗)、学校干预、运动干预,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谨慎药物干预,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要关注身心变化、规律作息等,青少年要学校社交支持、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及谨慎用药。
一、明确诊断
首先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等标准,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诊断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症状表现、发病年龄、持续时间等多方面因素。通常会观察儿童是否存在持续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且这些行为要超出同龄儿童的发育水平和情境适应范围。例如,6-12岁儿童可能表现为在课堂上难以专注听讲、频繁起身走动、打断他人讲话等;学龄前儿童可能在游戏中无法安静等待、过度喧闹等。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行为疗法
1.认知行为疗法:针对患者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进行训练。通过教导患者识别自己的不良行为和思维模式,然后学习用合适的行为和思维来替代。比如,教导多动症儿童在需要专注时进行深呼吸来稳定情绪,提高注意力保持时间。这种疗法对不同年龄的患者都有一定效果,对于学龄儿童可以在学校环境中由老师配合进行,家庭中家长也可辅助实施相关训练。
2.家长培训和家庭治疗:家长在多动症儿童的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家长培训课程可以教导家长如何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采用正性强化的方式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例如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安静完成作业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小奖励。家庭治疗则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模式的调整,营造一个有利于患者改善行为的家庭氛围。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营造重点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幼儿期的多动症儿童,家长更需要耐心地引导其建立基本的行为规范。
(二)学校干预
学校方面可以为多动症儿童提供特殊的学习支持。比如调整课堂座位,将其安排在靠近讲台等教师容易监督和指导的位置;优化课程设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式教学等,以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老师要关注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提醒和正向反馈。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学校干预的具体措施需要进行针对性调整,例如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更多地鼓励其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三)运动干预
适当的运动对多动症儿童有改善作用。例如有氧运动,像跑步、游泳等。运动可以释放过多的能量,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注意力和情绪。不同年龄的孩子适合的运动项目不同,幼儿可以进行简单的户外活动,如在公园玩耍、做亲子游戏等;学龄儿童可以参与学校的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如足球、篮球等团队运动。运动干预需要长期坚持,并且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兴趣来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三、药物干预情况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干预,但需谨慎评估。目前常用的药物有中枢兴奋剂等。然而,对于低龄儿童要非常谨慎使用药物干预,因为低龄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需要充分权衡。药物的使用必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症状严重程度、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是否使用药物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例如,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学龄期多动症儿童,在充分评估后可能会考虑使用适当的药物来辅助治疗,但同时会密切监测药物的疗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对于儿童多动症患者,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在非药物干预和药物干预过程中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在家庭环境中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有助于改善多动症症状。同时,要避免让孩子接触过多刺激性的电子设备等,防止加重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干预措施的接受程度和效果上有所差异,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干预方案。
(二)青少年患者
青少年多动症患者在学校和社交场合面临更多挑战。学校要关注其学习进度和社交关系,老师和同学要给予理解和支持,避免对其产生歧视性态度。青少年自身也需要逐渐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学会利用自身优势来应对多动症带来的影响,比如可以发挥其动手能力强等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方向等。同时,在药物使用方面,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对其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影响,遵循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