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分急性期前兆通常在初次感染后2-4周左右有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症状期过后进入可持续数年的无症状期看似健康但体内病毒持续复制破坏免疫系统;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一定值时进入艾滋病期有全身、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症状不同人群前兆表现有差异有高危行为者出现相关症状应高度警惕及时检测。
一、急性期前兆
时间范围: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左右。
症状表现及相关机制:
发热: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多为低热,这是因为HIV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据相关研究统计,约50%-70%的感染者会出现发热症状。
咽痛: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咽部黏膜炎症所致,HIV病毒侵犯咽部组织,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咽痛,一般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盗汗:夜间睡眠时出汗较多,这是因为机体被病毒侵袭后,处于应激状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汗腺分泌异常。
恶心、呕吐:部分感染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可能与病毒血症影响胃肠道功能有关,病毒在血液中循环,影响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和蠕动功能,从而引起恶心、呕吐症状。
腹泻:肠道受到HIV病毒影响,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腹泻,每天腹泻次数不等,可为稀便等。
皮疹:可表现为各种形态的皮疹,如斑丘疹等,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波及皮肤,导致皮肤出现炎性改变。
关节疼痛:HIV病毒感染引发的免疫炎症反应可能累及关节,导致关节疼痛,疼痛部位可涉及多个关节,如膝关节、肘关节等。
淋巴结肿大:多为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常见,淋巴结肿大是由于免疫细胞被激活,淋巴细胞增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所致。一般淋巴结质地可软可硬,无粘连、压痛相对较轻。
二、无症状期前兆
时间范围:急性期过后进入无症状期,此期可持续数年,一般为6-8年,但也有个体差异。
症状表现及相关机制:此期感染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前兆表现,看似健康,但体内HIV病毒在持续复制,破坏免疫系统。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数量逐渐下降,不过在这个阶段,机体的免疫系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病毒,但已经开始出现免疫功能的逐渐衰退。此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表现,但很多感染者在此阶段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容易被忽视。
三、艾滋病期前兆
时间范围: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进入艾滋病期。
症状表现及相关机制:
全身症状:持续发热,体温可高于38℃,时间可长达1个月以上,同时伴有盗汗、乏力、消瘦等。发热是因为免疫系统功能极度低下,无法有效控制病毒,机体反复受到各种机会性感染病原体的侵袭,导致持续发热;乏力是由于长期疾病消耗,身体处于虚弱状态;消瘦是因为机体代谢紊乱,能量消耗大于摄入,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大量丢失。据统计,艾滋病期患者中约90%以上会出现消瘦症状,体重可在短期内下降10%以上。
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可能伴有呼吸困难。这是因为免疫系统低下,容易受到如肺孢子菌等病原体的感染,肺孢子菌感染肺部引起肺炎,导致呼吸道症状。肺孢子菌肺炎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消化道症状:反复腹泻,每天腹泻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伴有腹痛、食欲减退、呕吐等。肠道受到多种病原体侵袭,如隐孢子虫等,引起肠道炎症和功能紊乱,导致消化道症状。长期腹泻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
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癫痫发作、偏瘫、共济失调等。这是因为HIV病毒可侵犯神经系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或者由于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如新型隐球菌等)侵犯神经系统导致神经系统症状。
不同人群在艾滋病前兆表现上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儿童感染艾滋病后的前兆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因为HIV感染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女性在感染艾滋病后,在急性期的发热、皮疹等表现可能与自身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联,但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相似的。同时,有高危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的人群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高度警惕艾滋病的可能,及时进行艾滋病相关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