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检查包括视力、验光、眼压、眼底、眼轴长度等检查。视力检查分远视力和近视力,远视力不同年龄段正常范围有别,近视力辅助了解近用视力;验光分主观(插片、综合验光仪)和客观(电脑、检影);眼压检查有非接触式和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眼底检查有直接和间接眼底镜;眼轴长度测量用UBM和OCT,眼轴对屈光不正诊断评估重要,儿童需监测眼轴发育。
远视力检查:通常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或对数视力表进行检查。受检者距离视力表5米,逐行辨认视标,记录能看清的最小一行视标的视力值。不同年龄段人群远视力正常范围有所差异,儿童的远视力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发育完善,一般3岁儿童远视力可达0.5-0.6,5岁及以上儿童远视力应达到1.0及以上。成人远视力正常为1.0及以上。
近视力检查:常用Jaeger近视力表或标准近视力表,受检者距离近视力表30厘米,阅读视标,记录能看清的最小一行视标的近视力值。近视力检查可辅助了解眼睛的近用视力情况,对于从事近距离工作的人群如学生、文书等有重要意义。
验光检查
主观验光
插片验光:让受检者坐在验光仪前,通过逐步更换不同度数的镜片,让受检者判断哪组镜片能使视力达到最佳清晰状态,从而确定球镜、柱镜的度数及散光的轴位等。此方法需要受检者的积极配合和准确反馈,对于能够配合的儿童、青少年及成人均可采用,但儿童在检查前可能需要使用散瞳剂放松睫状肌后再进行插片验光,以获得更准确的屈光度数。
综合验光仪验光:综合验光仪可以更全面、精确地进行主观验光,它能同时进行球镜、柱镜、散光轴位的调整,并能进行双眼平衡等检查。通过综合验光仪可以逐步精确调整镜片度数,直到受检者达到最佳视力状态,对于屈光不正的诊断和配镜处方的确定具有重要作用。
客观验光
电脑验光:利用红外线等原理对眼睛的屈光状态进行初步测定,快速得到球镜、柱镜和散光轴位的大致度数。电脑验光结果可作为主观验光的参考,但由于受眼睛调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儿童的调节能力较强,单纯电脑验光结果可能不够准确,需要结合主观验光进行修正。
检影验光:是一种传统的客观验光方法,通过检影镜观察瞳孔内光影的移动情况来判断屈光不正的性质和度数。检影验光不受受检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对于确定屈光度数较为可靠,尤其是对于不能很好配合主观验光的儿童、智障患者等具有重要意义。
眼压检查
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通过气流冲击角膜来测量眼压,操作相对简便,受检者无明显痛苦。正常眼压范围一般为10-21mmHg。不同年龄段人群眼压可能略有差异,老年人的眼压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生理性降低,但一般仍应在正常范围内。对于患有屈光不正的人群,眼压检查有助于排除青光眼等疾病,因为青光眼可能会导致眼压异常升高,而青光眼与屈光不正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
压平式眼压计测量:如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是目前认为比较准确的眼压测量方法,需要专业的操作和一定的技巧。通过测量角膜被压平的面积来计算眼压,结果较为精确。
眼底检查
直接眼底镜检查:医生通过直接眼底镜观察眼底的视盘、视网膜血管、黄斑等部位的形态、颜色、有无病变等情况。屈光不正患者的眼底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对于一些合并眼底病变的屈光不正患者,如高度近视可能会伴有眼底豹纹状改变、视盘弧形斑等,通过眼底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这些病变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儿童进行眼底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先天性眼底异常等情况。
间接眼底镜检查:可以观察到更广泛的眼底范围,对于一些周边眼底病变的检查更为清晰。间接眼底镜检查需要一定的操作经验,但对于发现一些眼底周边的病变如视网膜裂孔、周边视网膜变性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高度近视等容易发生周边视网膜病变的人群,间接眼底镜检查是必要的筛查手段。
眼轴长度测量
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主要用于眼前段结构的检查,测量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但对于眼轴长度的测量不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准确。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以精确测量眼轴长度,通过对视网膜、脉络膜等结构的断层扫描,获取眼轴各部分的详细信息。眼轴长度对于屈光不正的诊断和病情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近视患者,眼轴长度的变化与近视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定期测量眼轴长度可以了解近视的进展情况。儿童由于眼轴还在不断发育,定期测量眼轴长度有助于监测其屈光状态的变化和眼的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