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破裂的急救与治疗需多方面注意。现场要让患者安静制动、初步止血并尽快送医;住院时要监测生命体征和腹部情况,术后根据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调整饮食,保证充足休息逐步增加活动量;要预防腹腔感染和再出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腹压升高因素。
一、急救与早期处理方面
1.现场紧急处理
当发生肝破裂时,首先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因为过多的搬动可能会加重肝破裂的出血情况。如果有出血,应尽快采取压迫等初步止血措施,例如如果是体表可见的伤口出血,可以用清洁的纱布等压迫止血,但要注意不要过度用力造成二次损伤。对于腹部开放性肝破裂,要防止腹腔污染,用干净的敷料覆盖伤口。
年龄较小的儿童发生肝破裂时,由于其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更要迅速制动,因为儿童的血液循环系统相对脆弱,轻微的活动都可能加速失血。女性在发生肝破裂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如是否处于特殊生理期等,在急救处理上要综合考虑,但基本的制动、止血等原则是相同的。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有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在现场处理时要格外注意出血情况的控制,可能需要更专业的止血手段。
2.及时就医
应尽快将患者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在转运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跳、呼吸、血压等。对于儿童,要密切观察其面色、精神状态等,因为儿童对失血的耐受能力更差。女性患者在转运时要考虑其特殊生理结构对救治的影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告知接诊医生相关病史,以便医生快速制定救治方案。
二、住院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1.病情监测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肝破裂患者可能会出现失血性休克,所以要密切关注血压的变化,血压下降往往提示出血仍在继续或者出血量较大。对于儿童,要频繁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因为儿童的生命体征变化相对更快。女性患者在住院期间,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可能对身体的整体状态有一定影响,但病情监测的核心指标还是围绕生命体征等基本情况。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监测基础病史相关指标的变化,如本身有肝病的患者,要监测肝功能相关指标等。
观察腹部症状和体征,如腹痛的部位、程度、范围是否有变化,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情况是否有改变。如果腹痛加剧或者出现新的腹部体征,可能提示病情恶化,如肝破裂处再次出血或者出现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2.饮食方面
在术后胃肠功能未恢复前,需要禁食、胃肠减压,通过静脉补充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当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后,可先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直至正常饮食。饮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营养均衡。儿童在饮食过渡时要根据其年龄和消化能力进行调整,例如婴儿可能需要更精细的饮食调整。女性患者在饮食方面要注意营养的全面性,以促进身体恢复。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的肝破裂患者,要注意饮食中糖分的控制,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
3.休息与活动
患者需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一般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突然的大幅度动作。儿童由于好动,需要家长加强看护,防止其过度活动。女性患者在休息和活动方面要根据自身身体恢复情况调整,避免劳累。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肝破裂患者,活动要更加谨慎,防止因活动不当诱发心血管事件。
三、并发症预防与注意事项
1.腹腔感染预防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保持伤口清洁,按时换药。密切观察有无发热、腹痛加剧等感染迹象。如果发生腹腔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预防腹腔感染,保持病房的清洁卫生等。女性患者在预防腹腔感染时要注意自身的卫生情况,尤其是会阴部等部位的清洁。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免疫缺陷疾病的肝破裂患者,预防腹腔感染的措施要更加严格,可能需要加强抗感染的监测和防护。
2.再出血预防
避免剧烈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腹压升高可能导致肝破裂处再次出血。如果患者出现咳嗽,要及时采取措施止咳,如使用止咳药物等。对于便秘的患者,可给予缓泻剂等药物治疗,保持大便通畅。儿童要注意避免哭闹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家长要安抚好儿童情绪。女性患者在预防再出血时要注意月经期间的身体状况,避免因月经等因素导致腹压变化。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的肝破裂患者,要控制好血压,因为高血压也可能导致腹压升高,增加再出血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