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官能症是一组无器质性病理基础、妨碍心理或社会功能且患者深感痛苦的精神障碍总称,包括多种类型,有遗传、个性、社会心理等发病原因,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并结合症状特点,治疗有心理和药物治疗,不同人群患神经官能症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
临床表现
神经衰弱:常表现为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比如患者可能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兴奋起来,但很快又感到疲惫,晚上难以入睡或睡眠浅、多梦等。
强迫症:以反复出现的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强迫行为等为主要表现。例如患者会毫无必要地反复检查门窗是否锁好、洗手次数过多等,明知这些行为不合理,但无法控制。
焦虑症: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表现为过度的紧张、不安,坐立不安,心悸、手抖、尿频等躯体症状;惊恐障碍则是突然发作的强烈的惊恐体验,伴有濒死感或失控感,患者突然感到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
恐怖症:对特定的对象或情境产生强烈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如社交恐怖症患者害怕在社交场合被人审视、批评等,从而回避社交活动;特定恐怖症患者可能对特定的动物、物体或情境(如高处、密闭空间等)产生恐惧。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医学检查,虽然经多次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仍不能打消其疑虑。例如患者可能反复抱怨头痛、腹痛等,但各种医学检查都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
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在神经官能症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研究发现,神经官能症患者的亲属中患神经官能症的比率高于普通人群。例如,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强迫症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
个性因素:某些个性特点与神经官能症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过于追求完美、谨小慎微、争强好胜、自卑、敏感、焦虑、抑郁等个性的人更容易患神经官能症。例如,一个总是对自己要求极高,凡事都要做到完美无缺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时,更容易出现焦虑、强迫等神经官能症的症状。
社会心理因素:长期的紧张生活事件和不良情绪体验是神经官能症的重要诱因。例如,工作压力过大、家庭关系不和睦、失恋、亲人离世等重大生活事件,都可能导致神经官能症的发生。比如,一位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同时家庭关系又不融洽的人,可能会逐渐出现情绪烦躁、焦虑、睡眠障碍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躯体和精神检查、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结合神经官能症的相关症状特点进行诊断。例如,对于怀疑有焦虑症的患者,需要详细询问焦虑症状的发作特点、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同时进行心理量表评估等辅助检查。
鉴别诊断:需要与器质性疾病相鉴别,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类似焦虑症的心悸、手抖等症状,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可以明确;心脏病患者可能出现类似惊恐障碍的胸痛等症状,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可鉴别。还需要与其他精神障碍相鉴别,如精神分裂症早期可能出现类似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但精神分裂症有其独特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
治疗
心理治疗:是神经官能症治疗的重要方法。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森田疗法等。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缓解症状;支持性心理治疗则是通过医生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困扰。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相应的药物。如焦虑症患者可使用抗焦虑药物;抑郁症相关的神经官能症患者可使用抗抑郁药物等。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
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患神经官能症可能与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等有关。例如学习压力过大可能导致神经衰弱、焦虑等症状。家长和学校应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少过度的学习压力,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成年人:成年人患神经官能症多与工作压力、生活事件等相关。在工作中要合理安排工作节奏,学会应对工作压力;在生活中要处理好人际关系,遇到重大生活事件时要积极寻求心理支持。
老年人:老年人患神经官能症可能与退休后的生活变化、身体机能下降等有关。家属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保持积极的心态。如果出现神经官能症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