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思虑过度失眠可从调整生活方式、心理调节、饮食调整三方面入手。调整生活方式需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心理调节可通过放松训练(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和心理疏导(自我暗示、寻求专业帮助);饮食上要避免刺激性食物,适当食用牛奶、小米、香蕉等有助于睡眠的食物。
一、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
:保持固定的上床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是在周末也尽量不要大幅改变作息。例如,每天晚上10点半左右上床,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作息规律的重要性一致,儿童需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来保证生长发育,成年人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运转,老年人规律作息可促进睡眠质量提升。
意义: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节律性,规律的作息能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更好地协调工作,有利于促进睡眠的自然发生。
2.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一般18~25℃较为适宜)。可以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工具来创造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夜间工作者,需要根据自身作息调整卧室环境以适应睡眠需求;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适宜的温度有助于稳定血压,进而对睡眠产生积极影响。
意义:安静、黑暗且温度适宜的环境能减少外界干扰,使身体更容易进入放松状态,利于入睡。
二、心理调节
1.放松训练
深呼吸放松:
: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慢慢地呼气,每次呼吸尽量保持均匀、缓慢,持续进行5~10分钟。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以进行深呼吸放松,儿童可以在家长引导下进行,通过深呼吸放松能缓解紧张情绪,成年人工作压力大时可随时进行,老年人通过深呼吸放松有助于平复心情,改善睡眠前的紧张状态。
意义:深呼吸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减轻思虑过度带来的紧张感。
渐进性肌肉松弛:
:从脚部开始,逐渐收紧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依次向上到腿部、腹部、胸部、手臂、脸部等部位。对于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如关节炎患者,在进行肌肉松弛时要注意力度,避免因肌肉过度收紧加重关节负担。儿童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时,家长可协助引导,帮助其感受肌肉的收紧和放松过程。
意义:通过肌肉的收紧和放松,能让身体感知到放松的状态,缓解因思虑过度导致的肌肉紧张,进而改善睡眠。
2.心理疏导
自我暗示:
:在睡前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告诉自己“今天的事情已经过去,现在可以安心睡觉,明天会以更好的状态面对”。不同性别人群都可以运用自我暗示,女性可能在面对家庭和工作双重思虑时更需要通过自我暗示来缓解压力,男性在工作思虑过度时也可通过自我暗示调整心态。对于有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抑郁症的患者,自我暗示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当的自我暗示加重病情。
意义:积极的自我暗示能改变心理状态,减轻焦虑情绪,帮助进入睡眠状态。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思虑过度失眠情况较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对于儿童,如果出现因思虑过度导致的失眠,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因为儿童的心理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其成长发育。
三、饮食调整
1.避免刺激性食物
:睡前应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以及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儿童应特别注意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食物和饮品,因为儿童对咖啡因更为敏感,可能会导致兴奋难以入睡;成年人如果有思虑过度失眠的情况,也应减少这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老年人消化系统相对较弱,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引起肠胃不适,进而影响睡眠,所以更要注意避免。
意义: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干扰睡眠;刺激性食物可能导致肠胃不适,间接影响睡眠质量。
2.适宜食物
: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有助于睡眠的食物,如牛奶,牛奶中含有色氨酸等成分,有助于促进睡眠;小米也是不错的选择,小米中富含色氨酸和淀粉,食用后可促使胰岛素分泌,提高进入脑内的色氨酸数量,从而起到助眠作用;香蕉含有能让人放松的镁元素等。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经常熬夜的人群,可在睡前适量饮用温牛奶来帮助入睡;素食者可以通过食用小米、香蕉等植物性食物来获取有助于睡眠的营养成分。
意义:这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助于调节身体状态,促进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