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因母婴血型不合致母体产生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引溶血,分ABO和Rh血型不合,有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表现,可通过血型、血清学等检查诊断,治疗有光照、药物、换血疗法,需孕前检查、孕期监测预防,新生儿护理要病情观察、光照及换血疗法护理,无明显性别差异,早产儿易现并发症需精细监测。
一、定义
新生儿溶血是指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的母婴血型不合有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等。
二、发病机制
1.ABO血型不合:母亲多为O型血,胎儿血型为A型或B型。母亲体内存在天然抗A或抗B的IgG抗体,当怀孕时,少量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循环,刺激母体产生相应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表面的A或B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破坏。
2.Rh血型不合:Rh血型系统中,Rh阴性母亲首次接触Rh阳性胎儿红细胞后,体内产生抗Rh阳性的免疫抗体(IgG),首次免疫反应较慢,且产生的抗体量较少。当再次怀孕,胎儿为Rh阳性时,母体中的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Rh阳性抗体,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红细胞结合,引起红细胞破坏。
三、临床表现
1.黄疸: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黄疸进展迅速,程度较重。ABO血型不合引起的黄疸相对较轻,Rh血型不合引起的黄疸出现早且程度重,可发展为核黄疸。
2.贫血:溶血严重时,胎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轻度贫血时一般无明显症状,重度贫血时可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表现。
3.肝脾肿大:由于髓外造血活跃,胎儿和新生儿可出现肝脾肿大,尤其是Rh血型不合溶血时,肝脾肿大较为明显。
四、诊断方法
1.血型检查:检测母亲和胎儿的血型,若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或母亲为Rh阴性,胎儿为Rh阳性,提示有血型不合的可能。
2.血清学检查
抗体检测:检测母亲血清中是否存在相应的血型抗体。如ABO血型不合时,检测母亲血清中的抗A或抗B抗体;Rh血型不合时,检测母亲血清中的抗Rh抗体。
胆红素测定: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升高,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红细胞破坏指标检测:如血清游离胆红素增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增高。
五、治疗原则
1.光照疗法:通过光照使新生儿血液中的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这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适用于大部分新生儿溶血引起的黄疸。
2.药物治疗:使用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可增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加速未结合胆红素的代谢。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可竞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致敏红细胞。
3.换血疗法: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或出现早期胆红素脑病表现时,需进行换血疗法。通过换出部分血中胆红素、抗体和致敏红细胞,纠正贫血。
六、预防措施
1.孕前检查:备孕夫妻应进行血型检查,尤其是母亲为O型血或Rh阴性血时,了解夫妻双方血型情况,评估新生儿溶血风险。
2.孕期监测:对于有血型不合风险的孕妇,孕期可定期检测血清抗体效价。若抗体效价升高,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措施,如中药治疗等,降低胎儿溶血风险。
七、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要点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的进展情况,包括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范围等;观察新生儿的面色、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若出现拒奶、嗜睡、抽搐等胆红素脑病早期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
2.光照疗法护理:进行光照疗法时,要保护新生儿的眼睛和会阴部,可使用专用的眼罩和尿布覆盖。保持光照设备的正常运行,定期监测新生儿的体温、胆红素水平等。
3.换血疗法护理:换血前要做好新生儿的准备工作,包括禁食、建立静脉通道等;换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换血后要注意观察新生儿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加强皮肤护理等。
八、不同性别、年龄的影响及应对
1.性别影响:新生儿溶血在男婴和女婴中的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病情严重程度上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无论是男婴还是女婴,一旦发生溶血,都需要按照新生儿溶血的诊疗常规进行处理。
2.年龄影响:新生儿出生后越早发生溶血,病情可能越严重。对于早产儿,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尚未成熟,发生溶血时更易出现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等,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精细和密切的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