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经常做梦和失眠可从生活方式、心理、饮食调整及医疗干预等方面入手。生活方式上要营造良好睡眠环境、养成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心理调节可运用放松训练、管理压力;饮食要选富含色氨酸和全麦食品,避免含咖啡因、辛辣刺激性食物;若效果不佳,需遵医嘱进行药物或心理治疗。
一、生活方式调整
睡眠环境营造: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例如将卧室温度调节在18~25℃之间,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这有助于减少外界干扰,促进睡眠,进而可能改善经常做梦和失眠的情况。对于儿童,应选择舒适且安全的睡眠用品,如合适的床垫和枕头,营造温馨且有利于睡眠的小环境。
作息规律养成:建立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在周末也不轻易打破规律。这能帮助调整人体的生物钟,对于成年人和儿童都适用,儿童规律作息还有助于其身体和大脑的正常发育。例如,每天晚上10点左右上床睡觉,早上6点左右起床,长期坚持可使睡眠周期更稳定,减少做梦和失眠的发生。
适度运动安排:白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但应注意避免在临近睡眠时间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缓解压力,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周可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于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既锻炼了身体又能改善睡眠质量,但要注意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影响睡眠。
二、心理调节方法
放松训练运用:
深呼吸放松:坐在舒适的位置,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缓缓地呼气,重复进行。每次深呼吸持续5~1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这种方法有助于放松身体和大脑,缓解紧张情绪,对于成年人和儿童都有效,儿童可以通过家长引导进行简单的深呼吸放松。
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逐渐收紧肌肉,保持几秒钟后再放松,依次向上进行到头部。通过这种方式让身体的肌肉群依次经历紧张和放松的过程,从而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每天可练习1~2次,每次15~20分钟。对于患有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导致经常做梦和失眠的人群有一定帮助,儿童在家长帮助下也可尝试简单的肌肉放松练习。
压力管理策略:识别导致压力的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例如,通过时间管理来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任务,避免任务堆积带来的压力;对于因工作压力大导致失眠多梦的成年人,可学习有效的时间规划方法;儿童若因学习等产生压力,家长应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其分解任务,减轻心理负担。还可以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来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如成年人可以绘画、下棋,儿童可以阅读、做手工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放松身心,改善睡眠状况。
三、饮食调整建议
食物选择:
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重要原料,有助于改善睡眠。常见的富含色氨酸的食物有牛奶、香蕉、坚果等。成年人可在睡前适量饮用一杯温牛奶,儿童也可以适当食用香蕉等,但要注意控制量,避免消化不良。
全麦食品:全麦面包、全麦饼干等全麦食品富含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调节神经,促进睡眠。成年人可将全麦食品作为早餐或加餐,儿童也可适量食用,但要注意选择无添加过多糖分和添加剂的产品。
避免食用的食物:
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和饮品:咖啡、浓茶、巧克力等含有咖啡因,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干扰睡眠,导致多梦和失眠,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应尽量避免在临近睡眠时间食用或饮用这类食物和饮品。
辛辣刺激性食物:辣椒、大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进而影响睡眠,成年人应减少这类食物的摄入,儿童则要避免食用过多辛辣食物,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四、医疗干预措施(需遵医嘱)
药物治疗:如果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调节等方法效果不佳,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药物治疗。例如,对于失眠严重且多梦的成年人,可能会开具一些助眠药物,但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治疗,除非是病情非常严重且经过评估后认为药物治疗利大于弊。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心理治疗: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经常做梦和失眠的人群,如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患者,可能会采用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改善睡眠状况。对于儿童,如果存在心理因素导致的睡眠问题,可能会在家长陪同下进行适合其年龄的心理辅导,如游戏治疗等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