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起病急,有“三多一少”等症状,体内有自身抗体,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需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以往多见于成人,现青少年发病率上升,症状隐匿,自身抗体阴性,早期胰岛素分泌可正常或高,早期可通过非胰岛素方式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1型、儿童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各有其治疗及关注的特殊情况。
一、发病年龄
1.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通常起病较急,年龄越小,1型糖尿病的比例相对越高。这是因为儿童及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以往多见于成年人,但近年来随着儿童青少年肥胖率的上升,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年龄相对较晚,但有年轻化趋势,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重要的危险因素,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患病风险。
二、临床症状表现
1.1型糖尿病:起病常较急骤,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较为明显。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机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导致能量不足,患者会出现饥饿感而多食,水分丢失过多引起多饮,血糖升高导致尿糖排出增加引起多尿,进而体重下降。部分患者可能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表现,尤其是儿童及青少年患者,酮症酸中毒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2.2型糖尿病:症状相对隐匿,很多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部分患者可能有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但相对1型糖尿病较轻。一些患者会出现皮肤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还可能有视物模糊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相关的症状,如蛋白尿、视力下降等。
三、自身抗体情况
1.1型糖尿病:体内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等。其中GADAb在1型糖尿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率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这些自身抗体的存在提示胰岛β细胞受到自身免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
2.2型糖尿病:自身抗体通常为阴性。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与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无关。
四、胰岛素分泌功能
1.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遭受自身免疫攻击,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葡萄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曲线低平。
2.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可正常或甚至高于正常,但存在胰岛素抵抗,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会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以维持血糖正常。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水平逐渐下降,但一般在疾病初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相对1型糖尿病要高。
五、治疗方式
1.1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因为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通过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来控制血糖,维持机体正常代谢。同时需要进行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综合管理。
2.2型糖尿病:早期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口服降糖药物等治疗方式来控制血糖。当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或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饮食上强调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运动方面建议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
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1型糖尿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胰岛素治疗需要更加精准地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剂量,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因为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可能会对患儿心理产生影响。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运动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方式和强度。
2.儿童2型糖尿病:与肥胖密切相关,需要家长帮助调整儿童的生活方式,监督儿童合理饮食,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鼓励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指标,因为肥胖和糖尿病可能会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等生长情况。
3.老年糖尿病患者:1型糖尿病在老年中相对较少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血糖控制目标不宜过于严格,避免发生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在饮食上要注意易于消化,保证营养,运动要选择温和的方式,如太极拳、散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