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式,乙肝是病毒性肝炎的特定类型,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其在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特异性检查及治疗侧重点等方面与其他病毒性肝炎存在区别,如病原体不同、传播途径有差异、临床表现细节不同、诊断特异性检查不同、治疗侧重点不同等。
一、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一)病因
由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所致,包括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等。不同类型病毒传播途径等有差异,例如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多因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等引起;丙型、丁型、乙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等。
(二)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有一定共性,也有差异。共性表现可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不适等,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以甲型肝炎为例,多数为急性感染,病程呈自限性,多数患者在3-6个月内康复;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无症状,转为慢性感染的比例较高,慢性丙型肝炎易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等。
(三)诊断
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如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异常)、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等)、病毒核酸检测等。例如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等,通过这些标志物可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及感染状态等。
(四)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肝毒性药物等。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有差异,如甲型肝炎一般采取支持对症治疗,大多可痊愈;丙型肝炎现在可通过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案;乙型肝炎的治疗需根据病情决定,有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等治疗手段等。
二、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是病毒性肝炎中的一种特定类型,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一)病因
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母亲将病毒传给胎儿)、性接触传播等。
(二)临床表现
乙肝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急性乙肝和慢性乙肝等。急性乙肝起病较急,部分患者有黄疸等表现,也有部分为无黄疸型;慢性乙肝患者症状相对隐匿,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可出现肝掌、蜘蛛痣、脾大等,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三)诊断
除了参考病毒性肝炎一般诊断要点外,乙肝的诊断主要依靠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和乙肝病毒核酸检测等。例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是感染乙肝病毒的重要标志,乙肝病毒核酸检测可反映病毒复制情况等,通过这些检查来明确是否感染乙肝病毒、病毒复制活跃程度等,进而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等。
(四)治疗
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处于急性还是慢性期等情况而定。对于慢性乙肝患者,有抗病毒治疗指征的需进行抗病毒治疗,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等,同时也需进行抗炎、保肝、抗纤维化等综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比如儿童乙肝患者治疗需谨慎选择药物及把握治疗时机等;女性乙肝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特别关注病情变化及对胎儿的影响等。
三、病毒性肝炎和乙肝的区别
(一)病原体不同
病毒性肝炎涵盖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而乙肝特定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
(二)传播途径有差异
虽然部分传播途径有重叠,但具体细节不同。例如甲型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乙肝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等,但乙肝也可通过母婴传播,甲型肝炎一般不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母婴传播是乙肝重要传播途径)。
(三)临床表现细节不同
虽然都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共性表现,但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及乙肝在具体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病程进展等方面有差异。比如乙肝慢性化比例相对某些甲型肝炎等更高,且乙肝更易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等。
(四)诊断特异性检查不同
病毒性肝炎需综合判断,乙肝有其特异性的乙肝病毒标志物等检查来明确诊断及病情评估,如乙肝表面抗原等是乙肝诊断的重要依据,而其他病毒性肝炎有各自特异的病毒标志物等检查。
(五)治疗侧重点不同
不同类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有差异,乙肝的治疗根据其病情特点,抗病毒治疗是重要方面,且在治疗过程中需充分考虑乙肝的特点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如考虑乙肝病毒复制情况、患者肝脏功能等多方面因素,而其他病毒性肝炎治疗侧重点根据各自病毒特点和病情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