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脱垂是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甚至脱出阴道口外,由盆底肌肉、筋膜及子宫韧带支撑失常所致,常见病因有妊娠分娩、衰老、慢性腹压增加、先天发育异常等,临床表现有腰骶部酸痛、肿物自阴道脱出、排尿排便异常等,诊断靠妇科检查等,治疗分非手术(盆底肌肉锻炼、子宫托)和手术,需孕期保健、正确处理分娩等预防,老年女性和孕产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以外。正常子宫位置依赖于盆底肌肉、筋膜及子宫韧带的支撑。盆底肌肉像一张“吊床”,维持着子宫等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
二、常见病因
妊娠分娩:是子宫脱垂的主要病因。尤其是难产、第二产程延长、阴道助产等,可造成盆底肌肉、筋膜及子宫韧带过度延伸或撕裂,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会影响盆底组织恢复,增加子宫脱垂风险。例如,经阴道分娩的产妇,若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受损,日后发生子宫脱垂的几率相对较高。
衰老: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盆底组织萎缩退化,支持功能减弱,易发生子宫脱垂。老年女性体内激素变化明显,盆底组织弹性和韧性下降,子宫脱垂的发生率会增加。
慢性腹压增加:长期慢性咳嗽、便秘、腹腔积液等,可导致腹腔内压力持续增高,迫使子宫向下移位,引发子宫脱垂。比如,有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咳嗽的患者,由于持续咳嗽使腹压升高,子宫脱垂的可能性增大。
先天发育异常:先天性盆底组织发育不良可导致子宫支持结构薄弱,即使没有妊娠分娩等因素,也可能发生子宫脱垂。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存在,也会引发子宫脱垂问题。
三、临床表现
腰骶部酸痛:尤以骶尾部为甚,劳动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可缓解。这是由于子宫脱垂牵拉盆底组织及周围韧带所致。
肿物自阴道脱出:患者自觉有块状物自阴道脱出,行走、体力劳动时肿物脱出增大,卧床休息后可缩小。严重者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长期摩擦可出现宫颈、阴道壁溃疡、出血等。
排尿、排便异常: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潴留,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即咳嗽、大笑等腹压增加时尿液不自主流出;有的患者会出现便秘,解大便困难。
四、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通过妇科检查可明确子宫脱垂的程度。一般将子宫脱垂分为Ⅲ度:Ⅰ度轻型为宫颈外口距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Ⅰ度重型为宫颈外口已达处女膜缘,在阴道口可见到宫颈;Ⅱ度轻型为宫颈已脱出阴道口外,宫体仍在阴道内;Ⅱ度重型为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外;Ⅲ度为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阴道口外。
其他检查:必要时可借助影像学检查,如盆底超声等,评估盆底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辅助诊断子宫脱垂。
五、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盆底肌肉锻炼:通过凯格尔运动等方法增强盆底肌肉的张力,改善盆底支持功能。例如,指导患者进行收缩肛门的运动,每次收缩持续3秒以上,然后放松,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子宫脱垂症状。适用于轻度子宫脱垂患者以及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
子宫托治疗:子宫托是一种支持子宫和阴道壁并使其维持在阴道内而不脱出的器具。适用于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患者,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手术的患者。使用子宫托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型号,并定期随访和更换。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要求及全身健康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曼氏手术、经阴道子宫全切除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盆底重建手术等。手术的目的是修复盆底支持结构,恢复子宫正常位置。
六、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孕妇应注意合理营养,避免胎儿过大,减少难产发生。同时,孕期要适当进行盆底肌肉锻炼,为分娩做好准备。
正确处理分娩:正确接产,避免产程延长,减少盆底组织损伤。对于难产、第二产程延长等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阴道助产等,但要规范操作,减少盆底组织损伤。
产后康复:产后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产后42天应进行盆底功能评估,若发现盆底肌肉松弛等问题,及时进行盆底康复训练。
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对于有慢性咳嗽、便秘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发展,减少腹压增加对子宫的影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女性:绝经后老年女性更应关注盆底健康,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了解盆底组织情况。一旦发现子宫脱垂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由于老年女性身体机能下降,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权衡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利弊。
孕产妇:孕产妇是子宫脱垂的高危人群,孕期要加强保健,分娩过程中要配合医生,避免盆底组织损伤,产后要重视盆底康复,降低子宫脱垂发生风险。比如,孕产妇在产后应按照医生指导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促进盆底组织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