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失眠受生理、心理、环境、生活方式及特殊人群等多因素影响,生理因素有生物钟紊乱、身体不适;心理因素包括压力焦虑、情绪波动;环境因素涉及睡眠环境不适(噪音、光线)、温度湿度不合适;生活方式因素包含饮食(咖啡因摄入、晚餐过饱)、作息不规律;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也易因各自特点出现失眠。
一、生理因素
(一)生物钟紊乱
人体存在自身的生物钟,它调控着睡眠-觉醒周期。例如长期倒班工作的人群,由于工作时间与正常生物钟节奏不符,打乱了生物钟的正常运转,就容易出现晚上失眠的情况。正常情况下,生物钟会在夜间促进褪黑素等睡眠相关激素的分泌来帮助人体进入睡眠状态,而生物钟紊乱时,这种激素分泌的规律被打破,就会影响睡眠。
(二)身体不适
1.疼痛:患有关节炎等疾病时,关节部位的疼痛会在夜间较为明显,干扰睡眠。比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炎症导致的关节疼痛会使他们难以入睡或者容易在睡眠中醒来。
2.呼吸问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夜间会出现呼吸暂停或浅呼吸的情况,导致身体缺氧,从而频繁觉醒,影响睡眠质量。这是因为上气道在睡眠时塌陷,阻碍了气流通过,身体为了获取足够氧气就会频繁唤醒机体来调整呼吸。
二、心理因素
(一)压力与焦虑
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工作、学习、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例如学生面临考试压力,工作者面临工作任务繁重等情况时,大脑会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导致焦虑情绪产生。焦虑情绪会使得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进而影响睡眠,表现为晚上难以入睡或者睡眠浅、多梦等失眠症状。
(二)情绪波动
经历重大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等情绪剧烈波动的情况时,也容易引发晚上失眠。情绪的剧烈变化会打破人体原本的心理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影响睡眠的正常进行。例如亲人离世后,人们往往会陷入长时间的悲伤情绪中,这种情绪状态会干扰睡眠机制,造成失眠。
三、环境因素
(一)睡眠环境不适
1.噪音:如果睡眠环境中有持续的噪音,如临近公路的居民住宅,车辆行驶产生的噪音会干扰睡眠。噪音会使大脑处于警觉状态,难以进入深度睡眠,从而导致失眠。一般来说,超过50分贝的噪音就可能对睡眠产生影响。
2.光线:卧室光线过亮也会影响睡眠。例如夜间卧室有强光照射,如streetlight透进卧室的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帮助人体入睡的重要激素,光线抑制其分泌就会导致失眠。
(二)温度与湿度
睡眠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不合适也会影响睡眠。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人感到不适,影响睡眠质量。一般来说,睡眠环境的温度保持在18-25℃较为适宜,湿度保持在40%-60%较为合适。例如温度过高时,人体会感觉燥热,难以进入睡眠状态;湿度不合适时,也可能会引起皮肤不适等情况,间接影响睡眠。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饮食因素
1.咖啡因摄入:大量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如咖啡、浓茶等,会导致晚上失眠。因为咖啡因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它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大脑保持兴奋状态,从而影响睡眠。一般来说,下午4点以后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就可能对晚上睡眠产生影响。
2.晚餐过饱:晚餐吃得过饱会引起胃肠道的消化负担加重,导致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影响睡眠。例如晚餐进食过多油腻、高蛋白食物后,胃肠道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消化食物,这种消化过程会刺激神经,使人难以入睡或者睡眠不踏实。
(二)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等作息不规律的情况都会打乱睡眠-觉醒周期。例如经常熬夜玩游戏、追剧的人群,他们的睡眠-觉醒周期被严重打乱,到了晚上本应入睡的时候,大脑还处于相对兴奋状态,难以进入睡眠,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失眠问题。
五、特殊人群情况
(一)儿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睡眠对他们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如果儿童白天活动量过少,可能会导致晚上精力旺盛难以入睡;另外,睡前过度兴奋,如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等,也容易引起儿童晚上失眠。对于儿童,家长应注意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规律作息时间,避免儿童在睡前接触刺激性内容。
(二)老年人
老年人的睡眠特点与年轻人不同,他们往往睡眠浅、易觉醒。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本身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从而影响睡眠;另外,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相对固定,作息也可能不太规律,再加上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分泌减少等生理因素,更容易出现晚上失眠的情况。对于老年人,应积极控制慢性疾病,保持规律的作息和舒适的睡眠环境。
(三)孕妇
孕妇在孕期身体和心理都会发生变化。身体上,随着胎儿的生长,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如腰酸背痛、尿频等;心理上,对胎儿健康等问题的担忧也会导致焦虑情绪。这些因素都容易引起孕妇晚上失眠。孕妇应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采取舒适的睡眠姿势,如左侧卧位,同时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来改善睡眠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