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多梦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有睡眠卫生教育(调整睡眠环境、作息规律、避免不良习惯)和心理行为治疗(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药物治疗在非药物治疗不佳时考虑,常用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人群各有相应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治疗、避免随意用药,老年人注重睡眠环境安全舒适、药物注意相互作用,孕妇优先非药物治疗、谨慎用药,有基础疾病人群非药物治疗结合疾病特点、药物考虑对基础疾病影响。
一、非药物治疗方法
1.睡眠卫生教育
睡眠环境调整:营造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一般18~25℃)的睡眠环境,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均适用,比如儿童应选择安全环保且有助于睡眠的床上用品及合适的室内温湿度;老年人则需注意床铺软硬适度等。良好的睡眠环境能减少外界干扰,帮助人体更快进入睡眠状态。
作息规律: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包括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尽量保持一致。这对各年龄段人群都很重要,儿童长期规律作息有助于神经系统发育和生物钟稳定;成年人规律作息可维持正常的内分泌和神经调节功能;老年人规律作息能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节律。例如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前一晚睡眠不足,次日也不要过度补觉,以免打乱生物钟。
避免不良习惯: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减少咖啡因和尼古丁的摄入,咖啡因在体内代谢时间较长,下午及晚上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吸烟者应注意尼古丁对神经系统的刺激作用可能干扰睡眠。
2.心理行为治疗
放松训练
深呼吸放松:通过缓慢的深呼吸来放松身心,吸气时腹部慢慢隆起,呼气时腹部慢慢收缩,每次练习5~10分钟,可在睡前进行。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年龄段人群,儿童可以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深呼吸放松;成年人工作压力大时可随时通过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帮助入睡;老年人长期坚持深呼吸放松有助于稳定情绪,改善睡眠。
渐进性肌肉松弛:从头到脚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的肌肉群,先紧绷面部肌肉,然后逐渐向下到颈部、肩部、手臂、胸部、腹部、腿部等,感受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差异。该方法能帮助人们感知身体的紧张状态并学会放松,对减轻焦虑情绪导致的失眠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尝试,儿童可在家长辅助下从简单部位开始学习。
认知行为治疗(CBT-I):针对失眠患者存在的错误睡眠认知进行纠正,比如有的人认为自己必须睡够多长时间才能恢复精力,实际上每个人所需睡眠时间存在个体差异,通过专业的CBT-I干预,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睡眠认知,改变不良的睡眠相关行为,适用于各种年龄段因心理因素导致失眠的人群,能从根本上调整睡眠相关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来改善失眠多梦状况。
二、药物治疗
1.适用情况:一般在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药物治疗,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等综合考量。
2.常用药物类型
苯二氮类受体激动剂:包括苯二氮类(如地西泮等)和非苯二氮类(如佐匹克隆等),非苯二氮类药物相对苯二氮类药物依赖性等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尤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的禁忌,比如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此类药物。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替胺等,对于调节人体生物钟有一定作用,可用于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等导致的失眠多梦情况,使用时也需遵循医生的建议。
三、特殊人群失眠多梦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失眠多梦首先应优先考虑非药物治疗,如通过调整睡眠环境、建立规律作息等方式。避免随意使用药物,因为儿童神经系统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影响。如果必须使用药物,需在儿科医生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谨慎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并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2.老年人
老年人失眠多梦往往与身体机能衰退、慢性疾病等多种因素相关。在非药物治疗方面,更要注重睡眠环境的安全舒适,比如床铺要防滑,室内光线不宜过亮等。药物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与老年人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选择副作用相对较小且能改善睡眠的药物,并且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密切监测睡眠情况和身体反应。
3.孕妇
孕妇失眠多梦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如通过心理调节保持情绪稳定,采取舒适的睡眠姿势等。药物治疗需极其谨慎,因为很多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必须在妇产科医生和产科药师共同评估后,权衡利弊选择对孕妇和胎儿影响最小的方法来改善睡眠,避免自行用药。
4.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失眠多梦情况,非药物治疗要结合基础疾病特点进行调整。例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放松训练时要避免过于剧烈的动作导致血压波动等。药物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比如某些治疗失眠的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需要医生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及使用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