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失眠需从多方面综合调理,生活方式上营造适宜睡眠环境、保持规律作息;饮食上避免刺激性食物、摄入富含色氨酸和谷物等适宜食物;心理上通过放松技巧、减轻压力来调节;运动上注意运动时间和频率;特殊人群如儿童要避免睡前刺激、建立规律作息,老年人运动适度并积极控制慢性病以改善睡眠。
一、生活方式调整
(一)睡眠环境营造
1.温度:保持卧室温度在18-25℃较为适宜,研究表明,此温度范围能提高睡眠质量。过冷或过热都会干扰睡眠,例如温度过高时,人体会感觉燥热不适,难以进入深度睡眠;温度过低则可能导致肌肉紧张,影响睡眠状态。
2.光线:营造黑暗的睡眠环境,可使用遮光窗帘等。因为光线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明亮的环境会干扰褪黑素的正常分泌,进而影响睡眠。
3.噪音:尽量减少卧室周围的噪音,可使用耳塞等。长期处于嘈杂环境中会使人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入睡或容易惊醒。
(二)作息规律
1.固定睡眠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在周末也应保持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这样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物钟,使生物钟形成稳定的节律,提高睡眠效率。例如,长期坚持固定作息的人,其入睡时间会相对固定,睡眠周期也更规律。
2.控制白天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下午和傍晚以后,一般控制在30分钟-1小时以内。过长的白天睡眠会打乱夜间睡眠的节律,导致夜间失眠。
二、饮食调理
(一)避免刺激性食物
1.咖啡和茶:避免在下午和晚上摄入咖啡和茶,因为其中含有的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影响睡眠。例如,一杯含有100-200毫克咖啡因的咖啡,可能会使人的睡眠时间减少1-2小时。
2.辛辣食物:晚餐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辛辣食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从而影响睡眠。如辣椒中的辣椒素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部灼热感等不适,进而干扰睡眠。
(二)适宜食物
1.富含色氨酸的食物: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重要原料,可适当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坚果等。牛奶中的色氨酸含量较高,且容易被人体吸收;香蕉中除了色氨酸外,还含有镁元素,镁元素具有放松肌肉的作用,有助于睡眠。
2.谷物:全谷物食品富含B族维生素,B族维生素对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例如燕麦片,在睡前适量食用燕麦片,可帮助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三、心理调节
(一)放松技巧
1.深呼吸:睡前进行深呼吸练习,缓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深呼吸可以放松身体和神经,减轻紧张情绪,帮助进入睡眠状态。研究显示,持续几分钟的深呼吸练习可以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从而缓解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2.冥想:进行冥想练习,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排除杂念。冥想能够帮助平静大脑,减轻压力和焦虑,对于改善失眠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每天花15-20分钟进行冥想,长期坚持可有效提升睡眠质量。
(二)减轻压力
1.时间管理: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将任务进行合理分配,避免在短时间内承担过多的工作任务,导致精神高度紧张。
2.情绪调节:通过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当遇到压力事件时,与他人分享可以获得情感支持,缓解压力情绪。例如,每周安排一定时间与朋友聚会,交流情感,有助于减轻心理压力,改善睡眠。
四、运动干预
(一)运动时间
1.适量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但应避免在睡前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改善睡眠,但剧烈运动在睡前进行会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不利于入睡。例如,傍晚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有助于放松身心,对睡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运动频率:每周坚持3-5次运动,保持运动的规律性。规律的运动可以使身体形成良好的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例如,每周进行3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跑,坚持一段时间后,睡眠质量往往会有所改善。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1.避免睡前刺激:儿童应避免在睡前观看刺激性的电视节目或玩电子游戏,因为这些会使儿童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同时,要为儿童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儿童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11-13小时的睡眠时间,学龄儿童需要9-11小时的睡眠时间。
2.规律作息:帮助儿童建立固定的作息时间,包括固定的上床睡觉和起床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二)老年人
1.运动适度:老年人运动应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疲劳。可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等。同时,老年人的睡眠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6-8小时左右,但要保证睡眠的连续性。
2.疾病影响:老年人如果患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积极控制病情,因为这些疾病可能会影响睡眠。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稳定时,可能会出现失眠等睡眠问题,所以要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血压。
总之,经常失眠的调理需要从生活方式、饮食、心理、运动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根据自身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调理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