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是门静脉系统压力持续升高引发的一种病理状态,核心特征为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并产生多种临床表现。其病因包括肝前性(如门静脉血栓形成等)、肝内性(以肝硬化为主,病毒性肝炎等为常见诱因)和肝后性(如布加综合征等)。临床表现有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与肝肾综合征等。诊断需通过基础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HVPG测量)。治疗原则涵盖病因治疗(抗病毒、戒酒等)、药物治疗(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内镜与介入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TIPS等)以及肝移植指征。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孕妇)需注意相应事项。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包括病因预防(接种疫苗、限酒等)、饮食管理(低盐饮食等)和定期监测(内镜检查、体重腹围测量等)。门静脉高压治疗需个体化,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可改善预后。
一、门静脉高压的定义与基本特征
门静脉高压是指门静脉系统压力持续升高(正常门静脉压力为5~10mmHg,当压力≥12mmHg时可诊断),导致门静脉与体循环之间压力梯度增大的一种病理状态。其核心特征为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发脾脏肿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临床表现。
二、病因分类与发病机制
1.肝前性病因
门静脉血栓形成、脾静脉血栓或先天性门静脉畸形等可阻断门静脉血流,导致压力升高。
此类病因多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恶性肿瘤、蛋白C/S缺乏症)或腹部创伤患者,需通过影像学(CT/MRI血管造影)确诊。
2.肝内性病因(最常见)
肝硬化是主要诱因,占门静脉高压病例的80%~90%。肝纤维化导致肝内血管阻力增加,同时再生结节压迫门静脉分支,双重机制引发压力升高。
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肝硬化的三大病因,需结合肝功能检查、肝脏弹性成像及肝活检确诊。
3.肝后性病因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阻塞)、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导致肝静脉回流受阻,引发继发性门静脉高压。
此类病因多伴随体循环淤血表现(如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需通过超声心动图、下腔静脉造影鉴别。
三、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1.脾功能亢进
脾脏肿大(可触及左肋下)导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增加出血及感染风险。
需定期监测血常规,血小板计数<50×10/L时需警惕出血倾向。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内镜检查可见蚯蚓状或串珠状曲张静脉,破裂风险随曲张程度增加而升高。
静脉曲张直径>5mm或红色征阳性者,年出血风险达15%~30%。
3.腹水与肝肾综合征
门静脉高压导致腹腔毛细血管压力升高,液体渗出形成腹水。
顽固性腹水(利尿剂抵抗)可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死率高达30%~50%。
四、诊断方法与流程
1.基础检查
血常规: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提示脾功能亢进。
肝功能: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
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肝脏合成功能下降。
2.影像学检查
超声:门静脉内径>13mm、血流速度<15cm/s提示门静脉高压。
CT/MRI:可评估肝脏体积、脾脏大小及静脉曲张程度。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量:金标准,正常值3~5mmHg,>12mmHg确诊门静脉高压。
五、治疗原则与策略
1.病因治疗
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可延缓乙型肝炎肝硬化进展。
戒酒及营养支持对酒精性肝病至关重要。
2.药物治疗
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卡维地洛)可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出血风险。
利尿剂(螺内酯、呋塞米)用于腹水管理,需监测电解质平衡。
3.内镜与介入治疗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组织胶注射可预防及治疗急性出血。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适用于顽固性腹水或反复出血患者。
4.肝移植指征
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5分、Child-PughC级或反复静脉曲张出血者,可考虑肝移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门静脉高压多见于先天性肝纤维化、胆道闭锁等,需早期手术干预。
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如长期利尿剂需监测电解质及肾功能。
2.老年患者
合并冠心病、高血压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需谨慎,避免心动过缓。
腹水管理需注意低蛋白血症,可适当补充人血白蛋白。
3.孕妇
门静脉高压可能增加产后出血风险,需多学科协作管理。
避免使用可能通过胎盘的药物,如TIPS术后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七、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
1.病因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避免不洁注射可预防病毒性肝炎。
限制酒精摄入(男性<30g/d,女性<20g/d)可降低酒精性肝病风险。
2.饮食管理
低盐饮食(钠<2000mg/d)可减轻腹水症状。
避免粗糙、坚硬食物,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定期监测
肝硬化患者需每6~12个月行内镜检查,评估静脉曲张程度。
腹水患者需每日测量体重、腹围,记录尿量变化。
门静脉高压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疾病,其治疗需根据病因、分期及并发症个体化制定方案。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