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有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睡眠障碍、疲劳感增强、自责自罪、注意力不集中、食欲改变、对未来悲观、兴趣减退、躯体不适等症状,妈妈自身需重视,家人要给予关心支持,持续不缓解且严重影响生活应及时求专业医生帮助,有高危因素的妈妈更要加强关注提前预防干预。
具体表现:持续的情绪低沉、悲伤,常常无缘无故地落泪,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也提不起兴趣,这种情绪低落可能在产后数周内就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并非偶尔的情绪波动。例如,妈妈可能整天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即使面对宝宝的可爱表现也难以露出真心的笑容。
影响因素: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是重要原因,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产后短期内大幅下降,这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水平降低,容易导致情绪低落。同时,产后照顾宝宝的压力、角色转变的不适应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加重这一症状。
焦虑不安
具体表现: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担心宝宝的健康、自己的身体恢复情况等,可能会出现过度担忧的情况,比如总是害怕宝宝生病,反复检查宝宝的体温、呼吸等,而且这种焦虑情绪难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
影响因素:对于首次生育的妈妈,缺乏育儿经验会增加焦虑感;另外,家庭经济压力、对产后身材恢复的担忧等也可能引发焦虑。从生理角度看,产后身体还未完全恢复,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也可能导致妈妈心理上的焦虑。
睡眠障碍
具体表现:可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情况,即使宝宝暂时没有哭闹,妈妈也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导致整体睡眠质量下降。长期睡眠不足会进一步加重身体和心理的不适。
影响因素:产后身体的不适,如伤口疼痛(剖宫产妈妈)、乳房胀痛等会干扰睡眠;心理上的情绪问题,如情绪低落、焦虑等也会影响睡眠。此外,照顾宝宝的作息不规律,需要频繁夜间喂奶等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导致睡眠障碍的重要因素。
疲劳感增强
具体表现:即使经过短暂休息,仍然感觉身体极度疲劳,全身无力,日常照顾宝宝的活动都会让妈妈觉得力不从心,比如抱宝宝几分钟就会感到手臂酸痛、身体疲惫不堪。
影响因素:产后身体处于恢复阶段,需要适应身体的变化,而且夜间频繁喂奶、照顾宝宝的睡眠等消耗了大量体力,再加上可能存在的睡眠障碍导致身体没有得到充分休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疲劳感增强。
自责自罪
具体表现:妈妈会无端地责备自己,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比如认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宝宝,宝宝出现一点小状况就归咎于自己,产生强烈的自责情绪,严重时可能会有自罪感,觉得自己不配做妈妈。
影响因素:这可能与妈妈对自己过高的期望有关,同时产后情绪的不稳定使得妈妈容易陷入负面的自我认知中。另外,周围环境的评价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妈妈的这种自责自罪心理,但主要还是源于自身心理状态的变化。
注意力不集中
具体表现:难以集中精力做事情,比如在照顾宝宝时,容易走神,忘记正在进行的动作,或者在看书、看电视等活动中也不能专注,记忆力也可能受到影响,经常忘记一些事情。
影响因素:产后激素水平的变化影响大脑的功能,同时睡眠障碍导致大脑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心理上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也会分散注意力,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妈妈注意力不集中。
食欲改变
具体表现:可能出现食欲下降,对食物没有兴趣,吃得很少;也有的妈妈会出现食欲亢进,通过大量进食来缓解情绪问题,但这往往不能真正解决心理上的不适。
影响因素:情绪因素是重要方面,抑郁、焦虑等情绪会影响食欲中枢的功能。此外,产后身体的恢复情况、是否有消化系统的不适等也可能与食欲改变有关,但情绪因素往往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对未来悲观
具体表现:对未来的生活缺乏信心,觉得以后的日子会一直处于这种糟糕的状态,看不到希望,比如担心自己无法很好地应对宝宝未来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对家庭生活、自己的职业发展等方面都感到悲观。
影响因素:当前的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等会影响妈妈对未来的认知,让妈妈以消极的态度看待未来。同时,产后生活的不确定性,如宝宝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等也会加重这种对未来的悲观情绪。
兴趣减退
具体表现:除了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兴趣减退外,对原本可能感兴趣的新事物也缺乏探索的欲望,比如以前喜欢的社交活动、hobbies等都不再愿意参与,整天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
影响因素:情绪低落和焦虑等情绪问题使得妈妈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参与各种活动,同时产后角色的转变和生活重心的转移也会导致兴趣减退。
躯体不适
具体表现:可能出现多种身体上的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背痛、胃痛等,但经过医学检查却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这些躯体不适会进一步加重妈妈的心理负担。
影响因素: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会导致躯体化症状,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途径影响身体各系统的功能,从而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同时,产后身体的恢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生理性不适也可能被放大,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
对于产后抑郁症的这些症状,妈妈们自身要重视,家人也需要给予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持续不缓解且严重影响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治疗、必要时的药物治疗等方式来改善状况。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妈妈,如既往有抑郁病史、产后情绪波动较大等,更要加强关注,提前做好预防和干预措施,以保障妈妈的心理健康和家庭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