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脱发由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疾病因素、药物副作用、精神因素、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导致。遗传因素如雄激素性脱发具遗传倾向;内分泌失调包括甲状腺功能异常、雄激素水平变化等;营养不良涉及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缺乏;疾病因素有脂溢性皮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贫血等;某些药物有脱发副作用;精神压力过大等精神因素可致脱发;过度烫染、长期熬夜、过度牵拉头发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引发大量脱发。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导致大量脱发常见的原因之一。例如雄激素性脱发,这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脱发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若家族中有脱发的遗传史,个体患雄激素性脱发的概率会显著增加。男性患者通常表现为前额发际线后移、头顶头发逐渐稀疏;女性患者则多为头顶部头发弥漫性稀疏,但发际线一般不后移。这种遗传因素主要与体内的雄激素受体基因等相关,雄激素会与毛囊细胞内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影响毛囊的生长周期,导致毛囊微小化,头发逐渐变细、变软,最终脱落。
二、内分泌失调
1.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毛发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新陈代谢,导致毛发更新周期延长,头发变得干燥、脆弱,容易大量脱落;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加快,也可能出现毛发脱落增多的情况。例如,临床研究发现约有10%-20%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会出现脱发症状。
2.雄激素水平变化:雄激素在男性和女性体内都有一定含量,但其平衡对毛发健康至关重要。在男性中,青春期后雄激素分泌增加,若雄激素水平过高,会导致毛囊萎缩,引起脱发;女性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孕期、产后、更年期等,体内雄激素水平可能会发生波动,也可能引发脱发。比如产后脱发,多数女性在产后3-6个月会出现较明显的脱发,这与产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骤降,相对雄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三、营养不良
1.蛋白质缺乏: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是一种蛋白质。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角蛋白的合成,导致头发脆弱、易断裂、脱落。例如一些节食减肥的人群,若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过低,就容易出现大量脱发的情况。
2.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族对头发的生长非常重要,尤其是维生素B7(生物素)。缺乏维生素B7会影响毛发的正常生长,导致头发干燥、易脱落。维生素A缺乏时,也可能引起毛发脱落等问题。此外,维生素C、维生素E等抗氧化维生素缺乏,会影响毛囊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间接导致脱发。
3.矿物质缺乏:铁、锌等矿物质缺乏也会导致脱发。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供应毛囊,如果缺铁会导致毛囊氧气供应不足,影响头发的生长;锌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对毛囊的正常生长和修复起着关键作用,缺锌时会影响毛囊的正常代谢,导致脱发。例如,素食者由于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较低,容易出现缺铁性脱发;而一些挑食、偏食的人群则可能因锌摄入不足而脱发。
四、疾病因素
1.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该病会导致头皮油脂分泌过多,引发炎症反应,破坏毛囊环境,影响头发的生长,从而出现大量脱发的现象。临床观察发现,脂溢性皮炎患者中约有30%-50%存在不同程度的脱发问题。
2.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包括皮肤和毛发。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攻击毛囊,导致毛发脱落,通常表现为弥漫性脱发,头发变得稀疏、易折断。相关研究显示,约8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出现毛发异常,其中脱发较为常见。
3.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会导致机体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毛囊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影响头发的生长,进而出现大量脱发。例如,缺铁性贫血患者中,约有20%-30%会出现脱发症状,通过纠正贫血后,脱发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善。
五、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脱发的副作用。例如抗肿瘤药物,其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的毛囊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毛发脱落;抗抑郁药物、降压药物等也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脱发。不同药物引起脱发的机制有所不同,抗肿瘤药物主要是直接损伤毛囊干细胞,影响毛发的生长周期;而一些降压药物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内分泌或血液循环等间接导致脱发。
六、精神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也会导致大量脱发。当人体处于精神应激状态时,会引起体内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影响毛囊的生长周期,导致毛囊进入休止期,从而出现脱发。例如,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的人群,或者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婚姻变故等)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大量脱发的情况。据研究,约有15%-20%的脱发患者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
七、不良生活方式
1.过度烫染头发:频繁地烫染头发会使用含化学药剂的产品,这些化学药剂会损伤头发的角质层,破坏头发的结构,导致头发脆弱易断,长期下来会引起大量脱发。例如,一些频繁烫染头发的人群,头发会变得干枯、分叉,脱发情况明显加重。
2.长期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毛囊的正常生长和代谢。研究发现,长期熬夜的人群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紊乱,毛囊的营养供应和生长环境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脱发。一般来说,长期熬夜超过1年的人群,脱发的发生率比作息规律的人群高出约30%。
3.过度牵拉头发:一些特殊的发型,如过紧的马尾辫、发髻等,会过度牵拉头发,导致毛囊受损,长期如此会引起牵拉性脱发。例如,长期扎过紧马尾辫的女性,发际线部位的头发容易出现明显的脱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