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善思虑过度导致的失眠,可从生活方式、心理、环境调整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着手。生活方式上要作息规律、适度运动、调整饮食;心理调节可通过放松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要营造适宜的卧室环境;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有各自需注意的事项。
一、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
成人: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即使是周末也尽量不要大幅改变作息。研究表明,规律的作息能调整人体的生物钟,对于因思虑过度导致失眠的成人,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较为适宜。例如,晚上10点半左右上床睡觉,早上6点半左右起床,长期坚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睡眠节律。
儿童: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时长不同,学龄前儿童(3-6岁)每天需要10-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6-13岁)需要9-11小时睡眠。要为儿童营造固定的睡眠环境,每天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哄睡,白天避免过长时间午睡影响夜间睡眠。
2.适度运动
成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从而改善因思虑过度引起的失眠。例如,每天快走30分钟,速度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步,坚持下来能明显提升睡眠质量。但需要注意,运动时间不宜安排在临近睡眠时间,最好在傍晚或睡前3-4小时进行。
儿童:鼓励儿童进行适合其年龄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户外奔跑等。每天保证至少1-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运动可以消耗儿童过剩的精力,缓解因学习等带来的思虑情绪,促进夜间睡眠,但同样要避免在临近睡觉时间进行剧烈运动。
3.饮食调整
成人:避免睡前食用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以及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可以在睡前适量饮用温牛奶,牛奶中的色氨酸有助于促进睡眠。另外,多吃一些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瘦肉等,B族维生素对神经系统有调节作用,有助于缓解焦虑,改善睡眠。例如,晚餐可以吃一碗燕麦粥,搭配一些瘦肉和蔬菜,既营养又有助于睡眠。
儿童:睡前避免给儿童食用高糖、高盐、高脂肪的食物,以及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可以给儿童准备一些易消化的食物作为睡前小吃,如一小碗小米粥,小米中含有色氨酸和淀粉,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进而促进色氨酸进入大脑,帮助儿童入睡。同时,保证儿童饮食中蔬菜、水果的摄入,维持营养均衡,有利于儿童身心的良好发展,减少因思虑导致的睡眠问题。
二、心理调节
1.放松训练
成人: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是一种有效的放松方法。先让肌肉紧张,然后逐渐放松,从脚部开始,依次到腿部、腹部、手臂、脸部等部位。每天进行1-2次,每次15-20分钟。深呼吸放松也是常用方法,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每次练习10分钟左右。研究显示,长期坚持放松训练可以降低人体的紧张水平,缓解因思虑过度引起的失眠。
儿童:对于儿童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放松训练,比如“气球呼吸”游戏,让儿童把气球放在肚子上,吸气时肚子鼓起,呼气时肚子收缩,通过这种有趣的方式帮助儿童放松身体和情绪。还可以进行想象放松,引导儿童想象自己在一个美丽的沙滩上,阳光温暖,海浪轻轻拍打,让儿童在想象中放松身心,缓解因学习压力等导致的思虑情绪,改善睡眠。
2.认知行为疗法
成人:识别并纠正不良的思维模式。当因为思虑过度出现失眠时,要认识到过度担忧并不能解决问题,尝试用理性的思维替代负面的想法。例如,当脑海中反复思考一些未完成的事情而难以入睡时,告诉自己“我现在需要休息,事情可以明天再处理”,通过不断练习来改变这种不良的认知和行为习惯。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认知行为疗法的系统治疗。
儿童:家长可以引导儿童正确看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当儿童因为思虑过度出现睡眠问题时,和儿童一起分析担忧的事情,帮助儿童用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比如儿童担心考试没考好,家长可以和儿童一起探讨如何提升学习方法来应对考试,而不是让儿童一直陷入担忧失眠的循环中。如果儿童的思虑问题较为严重,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对儿童进行适合其年龄的认知行为干预。
三、环境调整
1.卧室环境
成人:卧室应保持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温度一般保持在18-25℃较为舒适。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营造一个利于睡眠的物理环境。可以使用窗帘、眼罩等工具来遮挡光线,使用耳塞等减少噪音干扰。例如,将卧室的灯光调暗,使用厚窗帘阻挡外界光线,在床头放置耳塞来隔绝邻居的嘈杂声等。
儿童:儿童卧室的环境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舒适性。选择柔和的灯光,避免强光刺激。床铺要适合儿童身高,被褥要轻柔舒适。可以在儿童卧室放置一些可爱的毛绒玩具等,营造温馨的氛围,但要注意定期清洁,防止灰尘等引起儿童过敏等问题影响睡眠。同时,要保持儿童卧室的安静,避免在儿童休息时大声喧哗。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因思虑过度失眠时,除了上述调整方法外,要特别注意避免在睡前长时间看电视或使用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影响睡眠。另外,老年人要注意自身基础疾病对睡眠的影响,如果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要积极控制病情,因为疾病不适也可能加重思虑和失眠情况。例如,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要按时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减少因血压波动带来的不适和焦虑情绪。
2.孕妇
孕妇因思虑过度失眠时,要特别关注心理状态的调节。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帮助孕妇缓解因对胎儿健康、分娩等问题的思虑。在生活方式调整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助眠方法,优先采用非药物的方式。比如通过温和的散步等运动方式来缓解压力,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且不影响胎儿健康,如多吃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保持卧室环境安静舒适,为孕妇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