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发,与原发性痛经有本质区别,核心特征为疼痛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出现且进行性加重,常伴异常阴道出血等症状,主要病因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子宫肌瘤与子宫畸形、宫腔粘连与宫颈狭窄、宫内节育器相关因素等,特殊人群如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有不同特点与处理原则,诊断流程涵盖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原则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
一、继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发的月经期疼痛,与原发性痛经(无明确器质病变)存在本质区别。其核心特征为疼痛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出现,但程度、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与器质性疾病进展相关,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疼痛,可能伴随异常阴道出血、性交痛或排便困难等症状。
二、继发性痛经的主要病因及病理机制
1.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子宫腺肌病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继发性痛经最常见病因,占病例的60%~80%。其病理机制为子宫内膜组织异位至盆腔其他部位(如卵巢、腹膜),在月经周期中随激素变化出血,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和神经末梢刺激。子宫腺肌病则表现为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导致子宫均匀性增大、肌层收缩异常,进而引发疼痛。研究显示,异位内膜组织可分泌前列腺素F2α、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其浓度较正常内膜高2~3倍,直接刺激痛觉神经末梢。
2.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盆腔炎性疾病(PID)未彻底治疗时,可遗留输卵管粘连、卵巢周围炎等后遗症。慢性炎症导致盆腔组织充血、水肿,形成瘢痕粘连,使子宫位置异常或活动受限,月经期子宫收缩时牵拉周围组织引发疼痛。一项纳入500例盆腔炎患者的队列研究显示,PID病史超过2年的患者中,继发性痛经发生率达47%,显著高于无PID病史人群。
3.子宫肌瘤与子宫畸形
子宫黏膜下肌瘤或肌壁间肌瘤突向宫腔时,可改变子宫收缩模式,增加月经期子宫痉挛性疼痛。子宫畸形(如纵隔子宫、双角子宫)因宫腔形态异常,导致经血排出不畅,引发反射性子宫收缩。影像学研究证实,子宫肌瘤患者痛经程度与肌瘤体积、位置呈正相关,黏膜下肌瘤患者痛经评分较无肌瘤者高3.2分(VAS评分,0~10分制)。
4.宫腔粘连与宫颈狭窄
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诊刮术)后,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可引发宫腔粘连,导致经血潴留、宫腔压力升高,刺激子宫肌层收缩。宫颈狭窄则因经血排出受阻,引发子宫颈内口痉挛性疼痛。宫腔镜检查显示,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中,继发性痛经发生率达62%,且疼痛程度与粘连范围呈正相关。
5.宫内节育器(IUD)相关因素
含铜IUD可引发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刺激子宫内膜释放前列腺素,导致子宫收缩增强。研究显示,放置含铜IUD后1年内,痛经发生率较放置前增加28%,但多数患者症状在3~6个月后逐渐缓解。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D)因局部释放孕激素,可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痛经发生率较含铜IUD低40%。
三、特殊人群的继发性痛经特点与处理原则
1.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继发性痛经常与生殖道发育异常(如阴道斜隔综合征)或内分泌紊乱相关。需警惕性发育延迟(如初潮年龄>16岁)合并痛经者,可能存在先天性无阴道或子宫畸形。处理原则以非药物干预为主,避免过早使用激素类药物影响发育。
2.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需重点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及盆腔炎性疾病。计划妊娠者,若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建议优先选择腹腔镜手术去除病灶,术后妊娠率可提高35%。长期避孕需求者,LNG-IUD可同时达到避孕和缓解痛经的双重目的。
3.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继发性痛经需警惕恶性肿瘤(如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可能。若痛经伴随绝经后出血、体重下降等症状,应立即进行经阴道超声、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研究显示,围绝经期女性中,继发性痛经患者恶性肿瘤检出率较无痛经者高2.3倍。
四、继发性痛经的诊断流程与关键检查
1.病史采集
重点询问痛经起始时间、疼痛性质(绞痛/钝痛)、放射部位(下腹部/腰骶部/大腿内侧)、伴随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及治疗反应。需详细记录月经史(周期/经量/经期)、生育史(流产/分娩方式)、盆腔手术史及家族史(子宫内膜异位症/乳腺癌)。
2.体格检查
双合诊检查可评估子宫大小、形态、活动度及压痛,附件区增厚或包块提示盆腔炎性疾病或卵巢肿瘤。三合诊检查对后穹窿触痛结节的敏感性达85%,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体征。
3.影像学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首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子宫肌瘤(敏感性9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敏感性88%)及宫腔粘连(敏感性75%)。磁共振成像(MRI)对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特异性达95%,尤其适用于评估肠管或输尿管受累情况。
4.实验室检查
血清CA125水平升高(>35U/mL)可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敏感性67%)、子宫腺肌病(敏感性58%)及卵巢上皮性癌(敏感性81%),需结合影像学综合判断。人附睾蛋白4(HE4)与CA125联合检测可提高卵巢癌诊断特异性。
五、继发性痛经的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萘普生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减少前列腺素合成,缓解疼痛。激素类药物包括口服避孕药(如炔雌醇/屈螺酮)、孕激素(如地诺孕素)及GnRH-a(如亮丙瑞林),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抑制异位内膜生长。
2.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的首选治疗方式,可切除病灶、分离粘连并恢复盆腔解剖结构。子宫肌瘤剔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需求且症状严重者。
3.介入治疗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通过阻断子宫动脉血流,使肌瘤缺血坏死,适用于症状性子宫肌瘤且不愿接受手术者。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通过热效应消融病灶,适用于子宫腺肌病合并严重痛经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