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好动与多动症有区别,正常好动具年龄相关性和可控制性,多动症则持续时间长、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多动症诊断靠专业评估工具及医学检查鉴别;正常好动可通过家庭和学校引导,多动症需综合干预,包括行为治疗、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家长要对多动症儿童有耐心并配合治疗。
一、儿童好动与多动症的区别
(一)正常好动的特点
1.年龄相关性
幼儿阶段儿童通常活泼好动,这是其认知和身体发育的正常表现。3-6岁儿童因神经系统快速发育,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会表现出较多的肢体活动和探索行为,这种好动是与年龄相匹配的正常生理现象,一般在进行有兴趣的活动时更为明显,且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比如玩积木时专注搭建等。
学龄期儿童正常好动也有其特点,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有短暂的身体小动作,但当老师讲解有趣内容或进行互动时能集中注意力参与学习活动,课后在合理范围内进行奔跑、玩耍等活动,且情绪随着活动情境正常变化,比如玩游戏时兴奋、休息时放松等。
2.可控制性
正常好动的儿童在特定场合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正式的家庭聚会中,虽然内心活泼,但能在家长引导下保持相对安静礼貌的状态;在学校课堂上,老师提出要求后能短暂控制自己的好动行为,专注于听讲和课堂任务。
(二)多动症的特点
1.持续时间长
多动症儿童的好动是持续性的,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阶段或情境。从幼儿期可能就开始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过度活动,如在婴儿期就比同龄婴儿更难安抚,不停地扭动身体等;学龄期则在课堂、课间等各种场合都表现出过度活动,难以安静坐着,小动作频繁,如频繁摆弄文具、离开座位等,这种情况会持续6个月以上,严重影响其学习、社交等方面。
2.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儿童存在明显的注意力缺陷,在听课、写作业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中,很难保持专注,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干扰,即使是对感兴趣的事情也难以长时间维持注意力。例如在玩喜欢的玩具时,也会很快被其他无关事物吸引而中断活动。
3.冲动任性
他们往往缺乏克制力,容易冲动行事,不顾及后果。比如在课堂上未经允许就突然大声说话、打断他人讲话,在和同伴玩耍时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冲动发脾气、争抢玩具等,这种冲动任性的行为与正常儿童的适度情绪表达和行为控制有明显区别。
二、多动症的诊断依据
(一)专业评估工具
1.教师用评定量表
例如Conners教师评定量表,该量表从多动、冲动-任性、注意力不集中等多个维度对儿童在学校的表现进行评估。教师根据儿童在课堂上的实际行为表现进行打分,量表中有具体的条目描述,如“在课堂上小动作多,坐不住”“常打断或干扰别人的活动”等,通过对多个条目的评分来综合判断儿童是否存在多动症相关问题。
2.父母用评定量表
像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父母版,父母根据孩子在家中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填写,涵盖了儿童的活动水平、注意力情况、情绪行为等方面。例如“孩子经常丢三落四,忘记日常任务”“孩子很难安静地坐在那里超过几分钟”等条目,父母的评分结果可以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二)医学检查与鉴别诊断
1.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神经系统检查来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类似好动症状。例如进行脑电图检查,多动症儿童的脑电图可能会有一些非特异性改变,但一般没有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的典型脑电图表现;还会进行神经系统反射检查等,以确保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正常,排除因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类似多动症的表现。
2.与其他疾病鉴别
需要与儿童情绪障碍、学习困难等其他疾病鉴别。比如儿童情绪障碍可能会出现类似多动的表现,但同时伴有明显的情绪异常,如过度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评估情绪状态等可以进行区分;学习困难可能是由于智力因素、教育环境等原因导致,其好动表现与多动症的核心症状特点不同,通过智力测试、学习能力评估等可以进行鉴别。
三、儿童好动的应对与干预
(一)正常好动的引导
1.家庭环境营造
家长应为正常好动的儿童提供安全、丰富的家庭环境,满足其探索需求。例如为幼儿准备适合其年龄的益智玩具,如拼图、积木等,让儿童在玩耍中锻炼动手能力和专注力;学龄期儿童可以提供书籍、科学实验套装等,鼓励他们在合理范围内进行探索学习,同时家长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比如对儿童的探索行为表示赞赏,引导其将好动的精力转化为有益的学习和活动。
2.学校教育配合
学校老师要根据儿童正常好动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将多余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同时,老师要关注儿童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给予正面引导,培养儿童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二)多动症的干预
1.综合干预措施
行为治疗:包括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等方法。例如对于多动症儿童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进行及时强化,如给予表扬、小贴纸等奖励,逐渐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课堂行为规范;对于其不良的多动、冲动行为进行适当的惩罚,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对儿童造成心理伤害。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多动症儿童认识自己的行为特点,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和情绪。通过与心理治疗师的沟通交流,儿童可以逐渐学会应对冲动行为的方法,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医生会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考虑药物治疗,如使用中枢兴奋剂等药物,但药物治疗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并且要密切关注药物的副作用等情况。不过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且对于低龄儿童要谨慎使用药物。
2.特殊人群(多动症儿童)的温馨提示
家长要给予多动症儿童更多的耐心和理解,避免因为其多动、冲动等行为而过度批评指责,防止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要为儿童创造规律的生活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和神经系统发育,对症状的改善有一定帮助。同时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带儿童进行复查,根据儿童的治疗进展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