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底出血不是独立眼病而是多种眼病和全身病共有特征,由眼部疾病(如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和全身疾病(如高血压、血液病等)引起,有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视野缺损等症状,通过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诊断,治疗分针对病因和促进出血吸收,不同人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儿童)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眼底出血的定义
眼底出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眼病,而是许多眼病和某些全身疾病所共有的特征。它是指视网膜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渗出于眼底组织中。
二、常见的引起眼底出血的原因
(一)眼部疾病因素
1.视网膜静脉阻塞
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视网膜静脉血流受阻,导致血管内压力升高,容易破裂出血。例如,高血压会使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液对血管壁的冲击力增大,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风险,进而引发眼底出血。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害视网膜血管。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周细胞丢失,血管通透性增加,逐步发展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在青少年糖尿病患者中相对较少见,但随着糖尿病患病时间的延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
3.视网膜血管炎
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网膜血管炎症,如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发免疫反应累及视网膜血管)、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血管炎等。例如,结节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发视网膜血管炎,炎症导致血管壁受损,容易出血。
4.老年性黄斑变性
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分为干性和湿性两种类型,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眼底新生血管形成,这些新生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导致视力急剧下降。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
(二)全身疾病因素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会使眼底的小动脉发生硬化,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血压波动时容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眼底出血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
2.血液病
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例,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容易出现眼底出血等出血倾向。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也容易发生眼底出血。
3.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等,某些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存在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影响眼部血液循环,间接导致眼底出血。例如,冠心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时,眼部血液循环灌注不足,可能引发眼底相关的血管病变及出血。
三、眼底出血的症状表现
1.视力下降
根据眼底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视力下降程度不一。如果出血发生在黄斑区,即使出血量较少,也会明显影响中心视力,导致视物模糊、变形等;如果是周边视网膜少量出血,可能初期视力影响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视力会逐渐下降。
2.眼前黑影飘动
当血液进入玻璃体腔时,患者会感觉眼前有黑影飘动,类似蚊蝇飞舞,这是因为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在玻璃体中漂浮。
3.视野缺损
若出血范围较大,会导致相应区域的视野缺损。例如,视网膜大片出血会使患者相应的视野区域出现遮挡感。
四、眼底出血的诊断方法
(一)眼底检查
1.直接眼底镜检查
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视网膜的情况,看到是否有出血病灶、出血的范围、部位等。但直接眼底镜检查的视野有限,对于一些周边视网膜的病变可能观察不全面。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通过静脉注射荧光素钠,然后在不同时间拍摄眼底血管的荧光形态。可以清晰地显示视网膜血管的情况,如是否有血管阻塞、新生血管形成等,对于诊断眼底出血的病因有重要价值。例如,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可以看到视网膜血管的异常荧光渗漏等表现。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能够提供视网膜断层的图像,清晰显示视网膜各层的结构,对于判断黄斑区出血的程度、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损害情况等有重要意义。比如,可用于评估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黄斑区出血对视网膜组织的损伤程度。
五、眼底出血的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控制基础疾病
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眼底出血,需要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如通过服用降压药物等。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要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以延缓视网膜病变的进展。
2.治疗眼部原发疾病
对于视网膜静脉阻塞,可以根据病情考虑进行激光治疗,封闭无灌注区,减少新生血管形成的风险;对于视网膜血管炎,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抗炎治疗等。
(二)促进出血吸收
1.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一些促进血液吸收的药物,如活血化瘀的中药制剂等,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过,药物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对于一些出血量较大的情况,单纯药物治疗可能效果不佳。
2.手术治疗
当眼底出血长期不吸收,或者伴有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玻璃体切割术等。例如,玻璃体腔大量出血经药物治疗无法吸收,且影响视网膜复位时,需要通过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积血,修复视网膜。
六、不同人群眼底出血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1.特点
老年人眼底出血多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老年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相关。出血往往较容易反复,病情相对复杂,视力恢复可能较慢。
2.注意事项
要严格控制血压、血糖等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眼压等指标。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的因素。同时,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
(二)糖尿病患者
1.特点
糖尿病患者的眼底出血与血糖控制情况密切相关,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复发眼底出血。而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可能较为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2.注意事项
要严格遵循糖尿病的饮食和治疗方案,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筛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及时干预。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用眼、过度劳累等。
(三)儿童
1.特点
儿童眼底出血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眼部血管异常、血液病等相关。例如,白血病患儿可能出现眼底出血,同时还会伴有贫血、发热等全身症状。
2.注意事项
对于儿童眼底出血,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液系统等方面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关心和安抚。同时,严格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用药需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