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体检可通过视力检查和验光检查发现,不同类型对日常生活有不同影响,可通过佩戴眼镜或手术矫正,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屈光不正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用眼习惯和定期检查,青少年要控制用眼并可考虑角膜塑形镜,成年人要定期检查眼部和谨慎选择矫正方式。
一、屈光不正的定义
屈光不正是指眼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它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
(一)近视
1.成因:主要是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者角膜和晶状体的曲率过大(屈光性近视),导致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例如,长期近距离用眼的人群,如学生长时间看书、使用电子设备等,会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青少年时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眼轴容易变长,若不注意用眼卫生,更易出现近视。
2.表现:远视力下降,近视力正常。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眼疲劳等症状,如看远处物体时需眯眼才能看清。
(二)远视
1.成因:多为眼球的前后径过短(轴性远视),或者角膜和晶状体的曲率过小(屈光性远视),使得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婴幼儿时期眼球通常较小,多为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球逐渐发育,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但如果远视度数过高,可能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
2.表现:轻度远视时,近、远视力可能正常,但会有眼疲劳表现,如阅读后眼胀、头痛等;中度或高度远视时,远视力和近视力均下降,还可能伴有斜视等情况。
(三)散光
1.成因:主要是角膜或晶状体的表面不呈正球面,即角膜或晶状体的各个径线的曲率不一致,导致进入眼内的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焦点。散光可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规则散光多与角膜发育有关,可通过佩戴合适的散光眼镜矫正;不规则散光则可能由角膜病变等引起。
2.表现:视物模糊,且视物有重影,容易出现眼疲劳,长时间用眼后症状加重。
二、体检中发现屈光不正的检查方法
(一)视力检查
1.远视力检查:通常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或对数视力表,被检者距离视力表一定距离(如5米),分别检查单眼视力,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视力异常。青少年在学校体检中常进行远视力检查,若发现视力低于正常范围,需进一步检查。
2.近视力检查:常用近视力表,如Jaeger近视力表,用于检查近距离视力情况,辅助判断屈光不正的类型和程度。
(二)验光检查
1.主观验光:让被检者通过调节镜片度数来判断最清晰的视力,包括插片验光等方法。医生会根据被检者的反馈调整镜片,以找到最佳矫正视力的度数。这种方法适用于能够配合的人群,如成年人。
2.客观验光:包括电脑验光等,通过仪器测量眼的屈光状态,无需被检者主观配合。电脑验光可以快速得到初步的屈光度数,但还需要结合主观验光进行综合判断。对于儿童,电脑验光后可能还需要进行散瞳验光,以排除睫状肌调节紧张导致的假性近视等情况,准确获取眼的真实屈光度数。例如,8-12岁的儿童如果首次发现视力异常,通常需要散瞳验光,因为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较强,散瞳可以放松睫状肌,得到更准确的屈光度数。
三、屈光不正的影响及应对
(一)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1.近视:会影响日常的远距离视物,如看黑板、交通信号灯等,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例如,学生近视后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会影响学习效率;驾驶员近视可能影响对路况的观察,增加交通安全隐患。
2.远视:轻度远视在青少年时期可能通过眼的调节来代偿,但随着年龄增长,调节能力下降,会出现视近困难等问题,影响近距离工作和学习。高度远视还可能导致斜视、弱视等并发症,影响立体视觉等高级视觉功能。
3.散光:视物模糊和重影会干扰正常的视觉体验,影响阅读、书写等活动,长期眼疲劳还可能导致头痛等不适症状。
(二)应对措施
1.佩戴眼镜:
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方法,根据验光结果选择合适度数和类型的框架眼镜。对于儿童,要定期复查,因为其眼球还在发育,屈光度数可能会变化。例如,6-12岁的儿童每年至少复查一次视力和屈光度数,及时调整眼镜度数。
隐形眼镜:包括软性隐形眼镜和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GP)等。RGP对于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佩戴时需要注意眼部卫生,避免感染。青少年佩戴隐形眼镜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且要严格按照佩戴和护理要求操作。
2.手术矫正(成人):年满18周岁以上,且屈光度数稳定的成年人可以考虑手术矫正,如准分子激光手术、飞秒激光手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评估眼部情况后才能决定是否适合手术。例如,术前需要检查角膜厚度、眼压、眼底等多项指标,排除眼部疾病等禁忌证。
四、不同人群屈光不正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1.特点:儿童的眼处于发育阶段,屈光不正的类型和度数可能会随年龄变化。例如,新生儿多为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如果儿童存在屈光不正,容易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3-6岁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若在此期间发现屈光不正,应及时干预。
2.注意事项:家长要注意儿童的用眼习惯,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至少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以降低近视发生的风险。定期进行视力检查,3岁左右应进行首次视力检查,以后每年至少检查一次。对于发现屈光不正的儿童,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及时佩戴合适的眼镜,并定期复查,观察屈光度数的变化和视觉发育情况。
(二)青少年
1.特点:青少年学习任务重,近距离用眼时间长,是近视的高发人群。随着学业压力增大,用眼负荷增加,近视度数可能会快速增长。
2.注意事项:除了注意用眼卫生、控制用眼时间外,还可以考虑佩戴角膜塑形镜(OK镜),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度数的增长,但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验配,并且要严格遵守佩戴和护理要求,定期复查眼部情况。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为眼的发育和健康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成年人
1.特点:成年人屈光不正度数相对稳定,但可能会因一些因素导致屈光状态变化,如长期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可能影响眼的屈光状态。此外,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出现老花眼,即远视化的表现,需要佩戴老花镜来矫正近视力。
2.注意事项:成年人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除了视力和验光检查外,还要关注眼底等眼部结构的健康情况。如果患有全身性疾病,要积极控制病情,因为某些疾病可能会影响眼的屈光和结构。在选择矫正方式时,如考虑手术矫正,要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效果,根据自身情况谨慎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