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是常见慢性代谢病,遗传、生活方式(饮食、运动)、体重是发病相关因素;有“三多一少”等典型及并发症表现;诊断靠血糖指标;治疗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及血糖监测,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各环节有不同特点需科学防治。
一、定义
二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由胰腺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为细胞提供能量。在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即胰岛素抵抗,同时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减退,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遗传因素
1.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二型糖尿病患者,那么亲属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二型糖尿病发病中占比较大,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可能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作用以及血糖的代谢等过程。
2.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遗传易感性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自身血糖情况,尤其是在不良生活方式影响下,更容易诱发二型糖尿病。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
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是重要诱因。例如,过多摄入油炸食品、甜食、含糖饮料等,会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如果长期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会增加成年后患二型糖尿病的风险;老年人饮食结构不合理也容易引发该病。
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也与二型糖尿病发病相关,膳食纤维有助于调节血糖,缺乏膳食纤维会影响血糖的稳定控制。
2.运动方面
缺乏运动是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维持健康体重。不同性别、年龄人群运动需求不同,年轻人相对更有精力进行较多的运动锻炼,而老年人可以选择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如果长期缺乏运动,身体代谢能力下降,血糖调节功能易出现问题。
(三)体重因素
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较多)与二型糖尿病密切相关。体重超标会使脂肪细胞分泌过多的炎症因子等,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对于不同性别,女性在相同体重指数下可能面临更高的二型糖尿病风险,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肥胖和老年人肥胖引发二型糖尿病的机制类似,但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应对肥胖相关健康问题的能力更弱。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症状。由于血糖升高,尿糖排出增多,会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尿量增多;多尿引起失水,患者会口渴而多饮;同时,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能量缺乏又会导致患者容易饥饿而多食,但体重却因为葡萄糖不能被有效利用和消耗而减轻。不过,现在很多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乏力、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
2.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在短期内出现体重明显下降、生长发育受影响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以并发症为首要表现,如出现下肢麻木、疼痛等糖尿病神经病变相关症状,或者视力下降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现。
(二)并发症相关表现
1.急性并发症
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多见于胰岛素严重缺乏的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呼气有烂苹果味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昏迷。不同年龄人群发生酮症酸中毒的诱因可能不同,儿童可能因胰岛素治疗不规范等原因诱发,老年人可能因感染等应激情况诱发。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二型糖尿病患者,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脱水为特点,患者表现为严重脱水、意识障碍等。
2.慢性并发症
心血管并发症: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不同性别患者心血管并发症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患者心肌梗死症状可能不典型,更容易被忽视。
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手足麻木、刺痛、感觉减退等;自主神经病变可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如便秘、腹泻)、排尿困难、体位性低血压等。
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下降、失明等,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不同年龄患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速度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视网膜病变进展可能较快。
肾脏病变:表现为蛋白尿、水肿、肾功能减退等,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恶化,不同年龄患者肾脏病变的预后也有所不同,老年人肾脏功能本身逐渐衰退,发生糖尿病肾病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四、诊断标准
(一)血糖指标
1.空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未进食热量,空腹血糖≥7.0mmol/L。
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口服75g无水葡萄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3.随机血糖:不考虑上次进食时间,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五、治疗与管理
(一)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管理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例如,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其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同时控制高糖高脂食物摄入;老年人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2.运动管理
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根据不同年龄、性别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年轻人可以选择有氧运动结合力量训练,如跑步、游泳、举重等;老年人选择温和的运动,如快走、瑜伽等。运动频率一般建议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分散到每周几天进行。
(二)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胍等双胍类药物,它可以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改善胰岛素抵抗;还有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等,可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另外还有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药物,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用人群,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对于肥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往往作为首选药物之一。
(三)血糖监测
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不同年龄患者监测频率可能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生长发育和病情变化较快,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老年人可以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适当调整监测频率,但一般也需要定期监测以调整治疗方案。通过血糖监测可以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二型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生活方式、体重等多种因素影响的慢性疾病,了解其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管理等方面对于患者的健康管理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各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应对措施,需要综合考虑进行科学的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