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焦虑症可通过非药物干预和药物治疗,非药物干预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人际治疗、正念减压疗法)、运动干预(不同人群选合适运动及频率,运动分泌内啡肽改善情绪)、饮食调整(各人群需合理饮食,某些营养素对情绪有影响),药物治疗有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且需专业医生据情况选用,特殊人群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非药物运动温和且药物用需谨慎、孕妇非药物为主药物慎用、哺乳期女性非药物为主且药物选对婴儿影响小的并密切观察婴儿反应。
一、抑郁症、焦虑症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一)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CBT)
针对人群:适用于各年龄段,包括儿童、成人和老年人。对于不同性别,CBT都被证实有效。在生活方式方面,无论是否有规律运动、是否吸烟饮酒等,CBT都可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来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例如,对于有抑郁病史的人群,CBT可以帮助他们识别负面思维模式,并学习用更积极、合理的思维方式来应对问题;对于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生活方式下的人群,CBT能帮助其调整应对压力的行为和认知。
作用机制: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面的思维、行为和情感反应模式,来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比如,抑郁患者可能常常有“我什么都做不好”这样的消极认知,CBT会引导患者去审视这种认知是否合理,通过一系列的训练让患者逐渐建立起更客观、积极的认知,从而改变情绪和行为。
2.人际治疗(IPT)
针对人群: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和不同性别。在生活方式上,无论日常活动量多少等情况,IPT主要聚焦于人际关系问题对抑郁和焦虑的影响。对于有家庭关系不和谐病史的人群,IPT可以帮助他们改善与家人、朋友等的人际关系,进而缓解抑郁焦虑;对于因工作中人际关系紧张而出现抑郁焦虑的人群,也能起到作用。
作用机制:着重于分析患者当前的人际关系状况,包括与他人的冲突、角色变化等对情绪的影响。例如,当患者因为与配偶关系紧张而出现焦虑抑郁时,IPT会帮助患者探讨如何改善这种人际关系,通过沟通技巧的训练等方式来缓解情绪问题。
3.正念减压疗法
针对人群:各年龄段均可适用,不同性别也都能从该疗法中获益。在生活方式方面,对于有冥想习惯或无冥想习惯的人群都可开展。比如,对于长期处于快节奏生活方式下压力较大的人群,正念减压疗法能帮助他们学会关注当下,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对于老年人,若存在因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等导致的抑郁焦虑,也可通过正念减压来调整心态。
作用机制:通过引导患者专注于当下的体验,觉察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而不进行评判,从而降低焦虑和抑郁水平。例如,患者通过练习正念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当出现焦虑的思维时,能够觉察到但不被其左右,逐渐培养内心的平静,缓解抑郁焦虑情绪。
(二)运动干预
1.运动类型与频率
针对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参与。儿童可以选择适合的有氧运动如跳绳、跑步等;成年人无论男女,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久坐办公室的人群可以利用工作间隙进行简单运动,热爱运动的人群可保持更规律的运动频率。
作用机制: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能够改善情绪。例如,中等强度运动持续一段时间后,大脑中内啡肽水平升高,有助于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研究表明,规律运动的人群患抑郁焦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因为运动不仅能改善身体机能,还能从心理上给人带来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调节情绪。
(三)饮食调整
1.营养成分与作用
针对人群:各年龄段、不同性别都需要合理饮食。对于儿童,保证均衡营养,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的食物;成年人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老年人则需根据身体状况调整饮食结构,如控制钠盐摄入等。在生活方式方面,无论是否有节食等特殊饮食情况,都应注重营养均衡。
作用机制:某些营养素对情绪有影响。例如,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如三文鱼)等,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维持大脑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缺乏时可能增加抑郁焦虑的风险。而B族维生素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如维生素B12缺乏可能与抑郁症状相关,保证充足的B族维生素摄入有助于维持神经递质平衡,从而缓解抑郁焦虑。比如,多吃全谷物、瘦肉、蛋类等可以获取B族维生素。
二、抑郁症、焦虑症的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1.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等;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类药物,如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等。
2.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类药物,常用的有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但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等问题,需谨慎使用;还有非苯二氮类抗焦虑药物,如丁螺环酮等。不过药物治疗需在专业医生评估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且要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例如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药物治疗,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1.注意事项:儿童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非药物干预应优先考虑,如游戏治疗等方式。药物治疗需极其谨慎,因为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药物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例如,儿童使用抗抑郁药物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不良反应,所以一般优先采用心理治疗结合适当运动、调整家庭环境等非药物方式来缓解症状。
(二)老年人
1.注意事项:老年人患抑郁症和焦虑症时,在非药物干预方面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的情况,运动方式要选择温和的,如散步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跌倒等意外。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用药需更加谨慎,需在医生密切监测下进行。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变化,如独居等情况对其情绪的影响,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和生活上的照顾。
(三)孕妇
1.注意事项:孕妇出现抑郁焦虑时,非药物干预是首要选择,如通过与家人朋友沟通来缓解情绪,进行适度的孕妇瑜伽等相对温和的运动。药物治疗需非常谨慎,因为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只有在医生评估认为药物带来的益处大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时才考虑使用药物,且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四)哺乳期女性
1.注意事项:哺乳期女性出现抑郁焦虑,非药物干预为主,如寻求家人支持、参加哺乳期妈妈的心理支持小组等。药物治疗时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且在用药期间需密切观察婴儿的反应,如是否出现嗜睡、拒奶等异常情况,同时要权衡抑郁焦虑对自身和婴儿健康的影响来决定是否用药及用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