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发受遗传、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疾病、药物副作用、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因素致雄激素性脱发,青春期后渐发;内分泌失调中甲状腺功能异常、性激素水平变化可引发脱发;营养不良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缺乏致脱发;脂溢性皮炎、斑秃、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会致脱发;化疗药物、抗抑郁药物等有脱发副作用;过度烫染、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导致脱发,且不同年龄性别受影响情况有别。
年龄性别影响:雄激素性脱发在男性和女性中均可能发生,男性相对更为常见。通常在青春期后逐渐发病,随着年龄增长,脱发可能会逐渐加重。男性患者一般表现为前额发际线后移和头顶脱发,女性患者症状相对较轻,多表现为头顶毛发稀疏。
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功能异常:
相关情况: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会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导致毛发的生长周期发生改变。毛囊处于休止期的比例增加,头发容易脱落。研究显示,约30%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会出现脱发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皮肤干燥、畏寒、乏力等表现。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会加速机体的代谢,也可能引起脱发,患者往往还会有多汗、心慌、体重减轻等症状。
年龄性别影响:甲状腺功能异常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相对更容易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从而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相关的脱发。
性激素水平变化:女性在孕期、产后以及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性激素水平会发生较大变化。孕期时,雌激素水平升高,原本应该脱落的头发会延长生长期,产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那些原本延长生长期的头发会大量进入休止期,导致产后脱发,一般在产后6-9个月可逐渐恢复。更年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分泌减少,雄激素相对占优势,也可能出现脱发的情况。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波动,也可能导致脱发。
营养不良
蛋白质缺乏:蛋白质是头发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如果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和代谢。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缺乏蛋白质时,毛囊无法合成足够的角蛋白来维持头发的生长,导致头发脆弱、易断裂、脱落。例如,一些节食减肥的人群,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就容易出现脱发问题。
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B族:维生素B族中的生物素(维生素B7)、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对头发的健康至关重要。生物素参与脂肪酸的合成,缺乏时会影响毛囊的正常功能;维生素B2参与细胞的氧化还原反应,缺乏时可能导致头皮油脂分泌异常,进而影响头发生长;维生素B6缺乏可能会引起脱发、皮肤炎症等问题。例如,长期酗酒的人容易导致维生素B族缺乏,从而出现脱发。
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同时也与毛发的生长有关。研究发现,维生素D缺乏的人群脱发的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维生素D可以通过影响毛囊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来调节毛发的生长周期。
矿物质缺乏:铁、锌等矿物质缺乏也会导致脱发。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血红蛋白负责携带氧气供应毛囊细胞,如果缺铁导致缺铁性贫血,毛囊得不到充足的氧气供应,就会影响头发生长,出现脱发。锌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和代谢,对毛囊的正常生长和修复起着重要作用,缺锌时会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导致头发脆弱易断、脱落。例如,素食者如果饮食中摄入铁、锌等矿物质不足,就容易发生脱发。
年龄性别影响: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如果营养不良更容易出现脱发问题;女性由于特殊的生理周期和一些减肥等生活方式,相对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相关的脱发;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也可能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从而导致脱发。
疾病因素
脂溢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好发于头皮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其发病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分泌增多等因素有关。马拉色菌在头皮上大量繁殖,会引起头皮炎症反应,刺激毛囊,导致毛囊受损,毛发逐渐脱落。患者头皮会出现红斑、油腻性鳞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斑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毛囊,导致毛发突然脱落。发病原因可能与遗传、情绪应激、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斑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圆形或椭圆形脱发区,边界清楚,脱发区皮肤光滑,无炎症、鳞屑等表现。有的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头发全部脱落,称为全秃;严重者全身毛发均脱落,称为普秃。
系统性红斑狼疮: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可累及皮肤和毛发,约5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会出现脱发症状。其发病机制与自身抗体攻击毛囊等组织有关,患者除了脱发外,还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
年龄性别影响:脂溢性皮炎在青壮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斑秃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相对更容易出现自身免疫性相关的脱发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期女性。
药物副作用
化疗药物:许多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也会对正常增殖较快的细胞产生影响,毛囊细胞就是其中之一。化疗药物会导致毛囊细胞受损,毛发停止生长,进而引起脱发。不同的化疗药物引起脱发的程度和时间可能不同,一般在化疗开始后的1-3周左右出现脱发,化疗结束后,毛发有可能会逐渐再生,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永久性脱发。
抗抑郁药物:某些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引起脱发的副作用,其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药物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有关。例如,一些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的抗抑郁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脱发的不良反应,但并不是所有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都会发生脱发,且个体之间的反应存在差异。
年龄性别影响:化疗药物引起的脱发在接受化疗的患者中普遍存在,不分年龄性别;抗抑郁药物引起的脱发在使用相关药物的患者中均可能出现,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可能有所不同。
生活方式因素
过度烫染:频繁地烫发、染发会对头发造成损伤。烫发剂中的化学成分,如巯基乙酸盐等,会破坏头发的角质蛋白结构,使头发变得干燥、脆弱,容易断裂和脱落。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等化学物质也可能刺激头皮,导致毛囊受损,影响头发生长。一般来说,烫发、染发的间隔时间过短,或者频繁进行烫染操作,更容易引起脱发。
长期熬夜: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和内分泌功能。例如,熬夜会导致激素分泌失调,影响毛囊的正常生长周期,使毛囊进入休止期的比例增加,从而引起脱发。同时,长期熬夜还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间接影响头发的健康。
精神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人体会分泌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等。皮质醇水平的升高会干扰毛囊的正常生长周期,抑制毛发生长,导致脱发。例如,面临重大考试、工作压力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脱发问题。
年龄性别影响:年轻人由于生活节奏快,更容易出现过度烫染、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情况,从而导致脱发;女性可能由于对自身形象关注度较高,更在意烫染对头发的影响,同时女性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时,也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压力过大相关的脱发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