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跟甲减的区别是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差异、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同、治疗方法等。

1.定义与发病机制
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合成释放过多的甲状腺激素,造成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等病症。甲减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及分泌减少,或其生理效应不足所致机体代谢降低的一种疾病。常见病因有自身免疫损伤(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破坏(如手术切除、放射性碘治疗后)等,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导致机体各系统功能减缓。
2、临床表现差异
甲亢患者通常怕热多汗,皮肤温暖潮湿,食欲亢进但体重却明显下降,因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消耗增多。甲减患者畏寒怕冷,皮肤干燥粗糙、增厚、脱屑等,由于代谢率降低,能量产生减少。
3、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同
甲亢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降低,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升高。甲减血清TSH升高,FT4、FT3降低。
4.治疗方法
甲亢需要遵医嘱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利用放射性碘被甲状腺摄取后释放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细胞,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甲减常用药物为左甲状腺素钠片,需要终身服药,根据患者甲状腺功能调整药物剂量,使TSH、FT4等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在治疗过程中,需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根据结果调整用药剂量。
老年甲亢症状常不典型,多表现为心悸、乏力、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治疗时抗甲状腺药物剂量应适当减少,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同时要密切监测心脏等重要脏器功能,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对老年患者造成严重影响。



